谈及古代帝王的艺术珍藏,古玩字画固然屡见不鲜,却有一种器物,巧妙融合了欧洲机械精妙与中国古典雅韵,尤得乾隆皇帝之青睐。
在山东聊城,这座被誉为“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的地方,一项技艺凭借《咏自鸣钟》中的佳句——“天工诚巧夺,时次以音传。针指弗差,轮推互转旋。”真切地圆满了乾隆帝心中的“钟”之梦。
它,隐匿于聊城东昌府一隅小村落中,以其绝伦之艺——东昌府铜铸雕刻,静静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近日,B站著名手工UP主考拉做个东西,带着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和探索之心,走进了这座江北水城,与东昌府铜铸雕刻的传承人马先明共同开启了一段非遗巡游之旅。
走进马先明的工作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仿照故宫图片精心制作的铜铸雕刻转钟摆件。这座摆件不仅外观与故宫原品如出一辙,更在细节上展现了东昌 府铜铸雕刻的独特魅力。转钟的每一个部件都经过精心雕琢,铜质细腻,色泽温润,仿佛在诉说着一段跨越时空的故事。
马先明介绍,这座转钟摆件是他和兄长潜心研究、精心打造的成果。从平面图制作到开模生产出来总共用了一年10个月,不仅复刻了外观,更在内部机械结构上进行了创新,变得可以升降,使得这座摆件既具有观赏价值,又具备实用价值。
这座摆件的成功制作,不仅展示了东昌府铜铸雕刻技艺的高超水平,更体现了传承人马先明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传承创新的精神。
据悉,东昌府铜铸雕刻技艺历史悠久,已传承十八代之久。而马先明和其兄长便是第十七代传人,经过潜心探索,累积经验和市场调研,从最初的简单铸造,到如今的复杂雕刻与机械融合,鎏金、镀金、珐琅等手工艺 结合,这门技艺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如今,东昌府铜铸雕刻的种类样式已经非常丰富,既有传统的佛像、香炉等宗教用品,也有钟表、摆件等现代装饰品。在传承中华经典的基础上,开发出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和智慧,展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这次非遗巡游中,B站手工UP主考拉做个东西与马先明老师不期而遇。考拉以其在手工制作领域的深厚造诣和广泛影响力,对东昌府铜铸雕刻技艺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马先明老师的邀请下,考拉走进了这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工作室,亲身体验了铜铸雕刻的制作过程。
在马先明老师的悉心指引下,UP主考拉深入探索了珐琅与机械工艺完美交融的奥秘所在。他不仅得以近距离观摩钟表机芯内部那繁复而精密的机械构造,更亲身参与到打磨工序之中,亲手体验了这一精细工艺的魅力。
在东昌府铜铸雕刻的世界里,传统与现代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马先明老师和他的团队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吸收现代科技和审美元素,使得东昌府铜铸雕刻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同时,也展现出了时尚和前卫的一面。
在马先明老师的工坊中,UP主考拉深入探索了珐琅与机械工艺完美交融的奥秘所在。他不仅得以近距离观摩钟表机芯内部那繁复而精密的机械构造,更亲身参与到打磨工序之中,亲手体验了这一精细工艺的魅力。
马先明感慨道,几十年很短,短到现在我还觉得对制作钟表一知半解。在他看来,非遗传承让自己特别充实,以前做东西只是做自己喜欢的,现在传承则是怎么做让大家都喜欢。
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铜铸雕刻以及钟表艺术无尽的热爱与追求,所学尚浅的谦逊认知,也彰显出他对工艺精湛与不断探索精神的执着坚守。
往事成云烟,旧貌换新颜。虽然曾经属于传统手艺人的辉煌年代已经落幕,但传承精神的余晖依旧在人们心中闪烁着。在东昌府铜铸雕刻的世界里,我们看到了匠心不灭、传承不息的力量和希望。让我们共同期待更多的非遗技艺在未来的发展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