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年前,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写就五十五出传奇剧本《牡丹亭还魂记》,“人生而有情。思欢怒愁,感于幽微,流乎啸歌,形诸动摇。”4月30日晚,由苏文投集团、禾戏剧出品制作,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出品,黎星、黄佳园导演的舞剧《牡丹亭》于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盛大首演。演出后,好评如潮,“《牡丹亭》太可了”“东方美学天花板”等,在社交平台刷屏。

舞剧《牡丹亭》共分上下两本——梦卷与画卷。

梦卷开。南安太守之女杜丽娘,闺塾习礼,春困幽窗,但心慕自由,不甘礼教之缚。一日受春香指引、花神感召,游园惊梦,与书生柳梦梅共赴云雨,互生情愫,后一朝梦醒,寻梦未果,暗自神伤,最终魂归冥漠。

画卷落。岭南一书生柳梦梅,赴京赶考,不慎落水,受塾师陈最良搭救,借宿太守旧宅。于牡丹亭畔,逢花神相邀,拾得丽娘画像,观像生情,遇丽娘幽魂,盟誓生死,后不顾鬼神,寻觅枉死城。

一梦自春起,一画定此生。园中春日的破土繁盛是杜丽娘自由意志的觉醒,也是独属东方的“舞蹈诗意”在生长。

导演黎星将这种“诗意”视作为一种舞蹈的“生命力”——杜丽娘游园那一刻,植物给了她生命力;与柳梦梅相遇那一刻,植物开始迸发、生长。春情霎动只在一瞬间,植物生长或需经年累月,而舞蹈恰好可以将这份瞬间与长久浓缩成舞步、动作,在舞台上绽放。“这就是舞蹈的诗意,不一定是古典的,它也可能是当代中国的东方诗意。”



舞台之上,领衔主演胡婕、罗昱文、张引、黄慧慧、王盛熙、马驰、李政、江祈安、裴梓行、孙灿、吴雨承、倪莹莹、杨文艺,特邀主演李倩、于建伟,演出单位苏州市歌舞剧院。人鬼神俱在,角色演绎三生传奇。

塾师陈最良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教予丽娘,饰演者于建伟称,“陈最良虽迂腐,但对新与美的事情,也有向往”,由此,这段《诗经》教学开启了丽娘对于爱情的无限憧憬。

春色满园,春香的饰演者马驰说,“在千千万万朵花当中,春香找到了一朵觉得最漂亮、最独一无二的花送给了杜丽娘。”于是,有了后来的踏园伤春,感怀入梦。

一步一步,这场梦在牡丹亭内清晰可见。如花美眷,杜柳相逢。一朵牡丹、一枝柳条百转千回的呼应与链接让远隔南北的两人牵连相绊。即使是在梦中所见,两个生命也愿为彼此脱离肉身桎梏,游历地府,执著赴死。

胡婕与杜丽娘合而为一,“丽娘的底色是明媚的、勇敢的。哪怕她知道自己的生命将近,这朵花即将凋谢,她都是绚烂的。因为她知道可以在另外一个空间里延续她要寻找的东西。”



而罗昱文尽言柳梦梅“痴”之宝贵,“杜丽娘是为了梦而痴,柳梦梅是为了画而痴。画卷中他知道了夜夜与他相会的杜丽娘并非活人,但他最后还是决定去握着这个人的手,有责任也有担当。他和杜丽娘在上下半场互相成为了对方的引领。”

跳至枉死城,冥判一处,与原著略有不同。舞剧《牡丹亭》将被动化为主动,不止柳梦梅展卷奔赴,花神也在默默守护。当丽娘、花神、判官站在一方舞台,人鬼神同时显现,胡婕称一切都源自“爱”,“这份爱可以冲破一切屏障,在宇宙间穿梭”,花神饰演者李倩直言花神主动的初衷来自“勇敢”,“我不知道(为杜丽娘求情)这个事它能不能成,但我还是要去做。”而对于判官最终的决定,饰演者李政说,“判官外表严肃,会怒目,但他也会有心疼和动容。也许在判官的前世里,也有一个他的‘杜丽娘’在等着他。”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无所谓梦的真假,画的虚实,至情至真,唯因“相信”二字。生死殊途,饰演杜丽娘的黄慧慧说,“丽娘坚定地认为,梦梅会来救自己”;画像千卷,饰演柳梦梅的王盛熙说,“无论丽娘是人是鬼,梦梅都会拼命地找到她。”此处的“情”,既有男女之情,更是给予自然、宇宙、人伦无所不在的救赎。丽娘有情,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梦梅有情,孤身一人也要寻得爱人;花神有情,护痴魂执魄团聚重逢;判官有情,放丽娘还生再续前缘;众花群鬼同样有情,均有各色形态各自人生。黎星导演阐释此“情”为“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



而“牡丹亭”是什么?花神在此用一袭红裙将一片春情卷进花蕊——杜丽娘梦中与有情人共赴云雨,柳梦梅梦外一片痴心辨识佳人。这里是“是那处曾相见”的因缘梦景;是打破世俗旧礼的异托邦;也是每个人都可走进的心中之地。

舞剧终了,是圆满重逢还是虚惊一场,《牡丹亭》不将结局明晰地剖给观众,皆由各自观者评判。导演黄佳园表示,“有前面的积累、经历,有失去、有得到、有美好、有一切,最后回头发现,你的眼睛里还能看到那个人,还能触碰到他/她,这就已经很浪漫了。”导演黎星同样坦言:“舞剧《牡丹亭》无法告诉所有人爱情是何种模样,但我们仍能通过杜柳二人看见他们为了‘爱’这个字,所相信、坚信和付出的东西。人人心中皆有一座牡丹亭,我们延伸至观众席的,是观众自己的牡丹亭。”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校对 陶善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