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5月1日讯(本网记者 张立庆)在“科技赋能,数字化助力防灾减灾救灾”理念的引领下,如何将前沿技术转化为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智慧盾牌”?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风穹经纬”团队以国家“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为目标,自主研发“台风-暴雨-洪涝临灾风险动态预估模拟”技术,突破传统防灾技术瓶颈,用动态化、精准化的数字力量重塑台风防御体系。
空天地海织密科技防线,防灾科普筑牢全民基底
台风灾害防御不仅需要科技硬实力,更依赖全民风险意识的“软支撑”。当前,基层防灾普遍存在“预警信息接收滞后”“应急措施理解偏差”等问题,福建师大地理科学学院“风穹经纬”团队项目指导老师高路研究员深入政府部门、学校企业,开展自然灾害专题讲座20余场,团队核心成员、福建师大地理学院张茵驰博士面向全国多所高校及重点中学师生开展防灾科普教育工作,系统性组织HPCC高性能计算中心开放参访活动。通过灾害过程模拟与应急演练实验室和空-天-地-海一体化观测与模拟实验室交互式演示,直观展现数字技术对防灾减灾的赋能效应。此类科普实践累计覆盖群体超1000人次,有效深化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对科技防灾的认知,为国家“提升全民科学应急素养”战略目标提供了基层实践支撑。
数字赋能防灾转型,技术攻坚突破灾害智控瓶颈
在“数字中国”建设与“智慧应急”国家战略双轮驱动下,团队率先打造空天地协同技术链,自主研发“台风-暴雨-洪涝临灾风险动态预估模拟系统”,依托HPCC高性能计算中心构建自主气象模型,突破性实现台风路径、暴雨强度与洪涝灾害的实时联动模拟,将降雨预报精度提升至12小时滚动预报,并结合人口、经济、建筑脆弱性等多维数据,动态生成公里级“灾害风险热力图”,将“灾害预测”升级为“风险智控”,精准响应《“十四五”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中“强化科技支撑,推动灾害防治数字化转型”的部署要求。
据了解,该技术已通过“杜苏芮”“海葵”等超强台风实战检验,支撑福建省超百个乡镇高效避险,助力灾害损失同比降低超30%。未来,团队将深化人工智能与灾害链耦合模型研发,为构建“全灾种、大应急”的中国式防灾体系注入硬核科技动能。
铸造跨区域防灾网络,筑牢数字中国防线
目前,团队已将该技术在辽宁、河北、江西等9省市落地应用,初步构建起覆盖多灾种、多场景的跨区域防灾技术网络。以鄱阳湖流域为例,经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鄱阳湖湖泊湿地综合研究站、江西鄱阳湖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测试验证,该成果有效识别了2020年鄱阳湖流域大洪水和 2021-2022年鄱阳湖流域的多次极端干旱。此外,团队已将成果应用于2023-2024年多场台风,为福建省防灾减灾提供科技支撑,超过10万群众高效转移避险,经相关部门认定,该成果准确率近90%。
“能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守护万家安宁,为国家“智慧应急”战略目标贡献科技力量,是我们科研人的责任与荣光。我和团队始终坚持扎根防灾一线,用动态化的数字盾牌,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站好科技岗。”项目负责人颜悠逸表示,团队将持续深化“政府-高校-企业”协同创新链,将动态风险图谱与基层应急演练深度融合,为落实国家“十四五”综合防灾规划、构建韧性社会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式防灾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