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据模型深度学习技术的持续性突破,ChatGPT、DeepSeek等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伴随着我们走向未来。人工智能体与人类的关系也是我们当下直面与思索的课题。
石一枫创作的小说,从关注全球监控技术的《地球之眼》,涉及实景VR游戏的《入魂枪》,到探讨“流量”与自我价值关系的《一日顶流》,几乎构成了互联网题材的系列小说。正如评论家孟繁华所说,看到石一枫就看到了当下文学的最新景观。作家邱华栋说,这是一种能力,一个作家能把早晨发生的事到晚上就提炼出来写成小说,而且正面强攻地写现实,这种能力在当代作家里并不多。
《一日顶流》讲述一个普通人意外成为“顶流”,通过个人的精彩故事,勾连中国互联网生活的前世今生,以及两代人的命运起伏。这部小说以石一枫标志性的笔法,写出当下时代中流量所带来的集体焦虑和精神困境。
小说故事的基本面是贴着日常生活走。在北京城一隅,伫立着一幢近乎荒废的红楼,这里是一对父子栖身之所。随着文艺院团的改革转型,曾经居住于此的演艺人员纷纷另谋出路,这座红楼逐渐沦为剧团堆放闲置道具的仓库,往昔的热闹喧嚣早已消散,只剩下寂静与陈旧的道具相伴。
父亲堪称第一代网络先锋,全身心投入到攻克 “千年虫” 难题的研究中。从早期沉迷于 “聊天室” 与 “论坛” 的虚拟世界,在电子游戏领域展现出超凡技艺,到后来成为精通 “攒机” 的行家里手,他的人生轨迹紧密贴合着互联网发展的每一个重要节点,生活节奏与互联网的延展同频共振。儿子胡莘瓯大学毕业后,选择了自由职业。他性格内向,有着社交恐惧,却也能在自己的小天地中怡然自乐,时常沉浸在红楼的道具仓库里,专注地修理道具,然而,每当生活出现重大转折,他便会陷入迷茫与困惑的泥沼,不知何去何从。
在一场带货直播中,原本只是作为背景道具、走过场的 “红灯笼” 扮演者胡莘瓯,突然情绪失控,在镜头前喊出 “谁来管管我!” 这句发自肺腑的呐喊迅速在网络上传播,经过无数次的转发,短短时间内,胡莘瓯从寂寂无名之人一跃成为顶流,被人们称为 “求管哥”。此后,他被卷入网红生产的流水线,签约公司、维持热度、拓展流量、直播带货,一系列操作接踵而至。但在这看似风光的背后,胡莘瓯的内心却始终被一个问题困扰:当网络大数据无孔不入地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如何才能不被流量所左右?在人工智能技术日益强大的今天,又该如何坚守自我,“做好一个人”?
作家石一枫巧妙地将主人公推至 “顶流” 的高光位置,在此过程中,他那充满嬉笑怒骂、打破常规的后现代叙述风格得以充分展现,为读者演绎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逃遁传奇。然而,故事并未止步于此,石一枫通过情节的推进让读者明白,单纯的逃避并不能真正解决时代赋予的难题。在这条路径上,我们看到了数字化的巨大威力。当胡莘瓯躲进岛屿上清净的禅房,他不仅聆听了修行者的诵经声,还邂逅了人工智能 “慧行”。
“慧行” 最初只是网络中的一个程序,而后被赋予送餐机器人的实体,并植入共情程序。这使得“慧行”在与人交往时,不仅思维敏锐,还能敏锐感知并体谅人的情绪。当胡莘瓯与“慧行”分别时,双方都流露出不舍之情。石一枫对“慧行”这一角色的塑造颇具深意,它恰似胡莘瓯的另一个自我,就如同《红楼梦》中甄宝玉与贾宝玉的微妙关系。
作家李洱指出,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历程中,我们通过处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关系来界定 “人” 的概念。而如今,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需要在与机器、与 AI 的关系中,重新审视和定义“人”的内涵。《一日顶流》正是围绕这一时代命题展开探讨,思索在当下这个时代,人应处于何种位置,又该如何构建各种新型的关系。
那么,“人” 的内涵与品质究竟是什么?石一枫给出了他的答案:当了几百万年人,我们仍然在学做人,可能“学做人”才是人的本质。从小说里的人物选择来看,胡莘瓯为人仗义、心性纯良,心怀助人之念,具备同情他人的能力,堪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 “好人”。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