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印象里唐代女性妆容的典型模样,是梳着高髻,眉间贴有金箔花钿,两颊点缀着红色面靥,唇上一抹樱桃小口鲜艳欲滴。
在那个盛世,女性妆容的演变不仅是审美的变迁,更是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从初唐的简约自然,到盛唐的浓艳大胆,每一道眉形、每一抹胭脂,都在诉说着大唐的开放与包容。
长安城是人口百万的国际大都会,长安的胡商云集,服饰、饮食、妆容皆受影响。
这种多元文化交融,为女性妆容的创新提供了物质基础,例如来自西域的胭脂和波斯的螺子黛,都丰富了化妆品的种类。
除此之外,唐代女性享有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武则天称帝、太平公主参政、上官婉儿掌权,都是了女性在政治舞台的活跃的表现。
《唐会要》记载,唐代女性可参与科举、骑马,这种自由风气反映在妆容上就是对美的大胆追求。
敦煌壁画中女供养人多着胡服、化浓妆,体现了女为悦己者容到女为己容的转变。
其实在唐初,妆容延续隋代简约,眉形以远山眉为主。
《妆楼记》记载,唐太宗长孙皇后好画远山眉,这种眉形淡如远山,强调自然之美,女性喜欢将眉形画得细长,眉尾微微上挑,体现初唐轻描淡写的审美取向。
不过开元年间,眉妆进入黄金时代,出现“十眉图”之说。
这时候主要的眉形有柳叶眉,陕西乾县永泰公主墓壁画中女性多画此眉,还有一种蛾眉,粗阔如蚕蛾,颜色浓郁,彰显盛唐气象,八字眉眉头高、眉尾低。
《簪花仕女图》中贵妇多画此眉,配合面靥,形成啼妆效果,体现贵族女性的娇贵气质。
但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眉形走向极端,德宗时流行“却月眉”。
形如弯月,眉头眉尾颜色深浅不一,文宗时更出现“桂叶眉”,宽如桂叶,搭配血晕妆实则是乱世中对规范的反叛。
在唐代,女子敷粉以米粉或铅粉为主。
其中,《齐民要术》所记载的米粉法于唐代得到广泛普及。
从 1955 年出土的唐代陶俑来看,女性面部皆施有白粉,胭脂则使用红蓝花汁液制成。
初唐桃花妆中用两颊轻扫淡红,盛唐的酒晕妆的腮红则是从太阳穴到脸颊涂成红色。
吐鲁番出土的《弈棋仕女图》中女性即为此妆,配合丰满面庞,尽显盛唐热烈。
还有一些特殊的妆容,例如受佛教壁画金粉敷面影响,用黄色颜料涂额头,或者在酒窝处点红色圆点,再用金箔、彩纸、螺钿等制成花纹贴于眉间。
据说,上官婉儿因获罪而遭受刑罚,她用花钿来遮掩额头上的伤痕,后来竟演变成一种潮流。
《酉阳杂俎》中记载,花钿的形状包含 “梅花形”“宝相花形” 等数十种之多。
宋代以后妆容虽走向简约,但唐代开创的自由审美传统影响深远,明清的柳叶眉源自唐代,甚至日本、韩国的妆都能看到唐代妆容的影子。
更重要的是,唐代女性对美的大胆追求已经成为中国古代女性自我表达的典范。
这或许就是唐代妆容的意义,它不仅是盛世的装饰,更是每个女性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我的肯定。
参考文献:
《旧唐书》
《新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