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

杨灏昱

四月的福州工业路,羊蹄甲如云霞般绽放,粉白花枝肆意攀上西禅寺的红墙,与飞檐翘角的古刹相互掩映。路的另一侧,写字楼的玻璃幕墙映照着亦花亦树的光影,古建的厚重与现代建筑的挺拔在此刻交织,勾勒出城市建设者们匠心雕琢的成果。

“建筑是时间的印记,也是凝固的代码,而建筑信息模型技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以下简称‘BIM技术’)则是解码建筑的钥匙。”黄晓冬的从业箴言诠释了他深耕建筑领域三十载的匠心追求。作为福建省建设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权属企业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设计三院院长,黄晓冬是集团成立70余年来的首位全国劳动模范。这份殊荣不仅是对其勇攀技术高峰、突破行业桎梏的充分肯定,更是对福建建投集团坚持“人才强企”战略,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生动体现。

“千年古城”福州,是“数字中国”建设的前沿阵地。数字基因深嵌福建发展的脉搏,激荡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建筑设计行业如何破局转变、拥抱未来?

黄晓冬给出了他的答案——从“绘图板”到“链云端”,用匠心织就BIM“数字经纬”,诠释了新时代劳动者的“内核”:以远见锚定技术航向,以攻坚锻造核心实力,以传承点燃行业星火。


2025年4月,黄晓冬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受访者供图

破局:从“二维图纸”转型“三维建模”

2002年,黄晓冬入职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现为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彼时,建筑设计行业仍普遍使用着传统二维图纸,他在工地屡屡碰壁——精心设计的图纸在施工人员的眼中如同“天书”。

“明明绘制得那么清楚,可施工的时候就是会出现错漏碰缺。”黄晓冬回忆起那段经历,仍带着一丝无奈,“我就在想,难道就没有更好的方式,让设计与施工之间的信息沟通更加顺畅有效吗?”

转机出现在2004年的一次行业交流会上。黄晓冬第一次接触BIM技术时,屏幕上跃动的三维模型让他眼前一亮,他敏锐地意识到,传统图纸的局限并非无解,BIM技术能将二维设计变为“立体沙盘”,数据、结构、管线一目了然。

然而,当时BIM技术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学习新技术意味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时间成本,而且在实际应用中还可能面临各种未知的问题。“购买软件,我们预算够吗?”“三维模型太复杂了,我们工期这么紧,能行吗?”面对诸多困难,黄晓冬深知,数字化转型将重构建筑业生态,唯有主动破局,方能抢占先机。于是,他下定决心,撸起袖子,“干就对了!”


黄晓冬与团队成员探讨BIM技术。人民网 杨灏昱摄

自学晦涩难懂的教程,四处收集资料,频繁请教行业专家,反复调试参数……“那阵子,我的键盘都快被磨出火星了。”回忆起那段对工作“全情投入”的日子,黄晓冬感慨万千。

正是凭着这份执着与努力,他在华侨大学厦门新校区学术交流中心项目中首次试水BIM设计,不仅一举斩获Autodesk亚太区设计大赛中国区建筑类一等奖,也首次在福建省实现了BIM技术在设计阶段的应用。


华侨大学厦门新校区学术交流中心模型图。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供图

在福清游泳训练中心项目现场,当施工队伍拿到三维图纸的时候,一位老师傅感慨:“干了几十年,头一回看图这么直观、立体!”这句话瞬间让黄晓冬和团队成员感到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推动BIM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才能在建筑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中加速。”黄晓冬凭借精湛的专业技能和创新思维,用三维模型“敲开”了建筑设计数字化的“大门”。

攀登:让“数字基因”赋能乡村振兴

从福建省科技馆的穹顶曲线,到福州长乐机场二期扩建空管工程塔台的流线型架构;从龙海月港中心小学幼儿园的绿色节能减排,到武夷山一中新校区的创新融合设计……黄晓冬带领团队将“数字基因”注入城市地标。其中,泉州南益广场项目因BIM技术实现管线零碰撞,有效节约工期和成本,成为行业标杆,并获国家优质工程奖。

“新技术,不仅是仰望星空,更要俯身大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黄晓冬的数字化实践从城市延伸到乡村。当BIM技术在城市“开花结果”时,黄晓冬又有了新的目标。

2019年,黄晓冬主动请缨,承接了一个极具意义的公益项目——为距离福州200公里外的三明市大田县建设镇建忠村的乡亲们打造“大田县红粬文化研究中心”。

建忠村有500多年的红粬生产加工史,有粬农80多户,粬窑558个,其中百年以上仍在使用的古粬窑达200多个。2019年,“大田红粬制作技艺”入选福建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的“宫边红粬窑群遗址”也被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大田县红粬文化研究中心航拍。人民网记者 兰志飞摄

如何为乡亲们提供一个既保留古法精髓、又实现产业升级的红粬窑设计方案?黄晓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构想,运用BIM技术,打通传统工艺与现代建筑之间的通道。

“红粬生产的核心是‘环境控制’,而古窑群的自然调节功能恰恰是科技难以替代的。”为此,黄晓冬带领团队在各地进行了数十次的深入调研,运用BIM技术对整个项目进行了模拟建造,精准记录各类设备参数并进行集成。同时,他对特殊的酒坛幕墙造型进行了装配式拆分、编号、定位,巧妙地将酒坛元素融入设计,使现代产业中心既能传承传统文化记忆,又具备生产、展示、检验等综合功能。


2025年4月,黄晓冬(左一)率团队回访大田县红粬文化研究中心。人民网记者 兰志飞摄

乡村振兴可以借助数字技术唤醒土地的记忆。“匠心+数字”让传统制粬向现代化制粬、酿酒产业转型,有效提升了红粬产业的产量和附加值。“项目建成后,吸引83户粬农入社,有效提升红粬品质和产业收益,村财政年增收18万元,带动入股粬农户均增收1.2万元,村民的收入‘节节高’。”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建设镇建忠村支部委员、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田红粬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吴学成说道。

劳模精神,是将个人理想熔铸于国家需要;工匠之心,是让技术既有勇攀高峰的锐气,又饱含扎根大地的温情。黄晓冬用行动诠释了党员的“家国情怀”。从闽西红土地走出的他,骨子里刻着“党旗所指,冲锋所向”的信念。无论是数字化的技术攻坚还是乡村振兴的建设实践,他始终用“能扛事”的肩膀诠释党员先锋本色。

播种:用“专业积淀”助力“标准建设”

在建筑领域摸爬滚打多年,历经近百个工程项目的磨砺,黄晓冬对BIM技术的理解已深入到行业变革与发展的内核。黄晓冬带领团队从最初的生疏摸索,到后来的得心应手,每一次操作都积累着经验,每一个项目都见证着成长。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让黄晓冬敏锐地察觉到,推动BIM标准化应用的时机已经成熟,唯有如此才能使其在建筑行业深深扎根、稳健发展。

早在2010年,黄晓冬就开启了BIM技术标准规范的探索之路:组织建筑、设备、结构等多个专业,主持编写BIM培训通用教材和课件。这不仅促进了团队内部对BIM技术的深入理解与交流,更为标准规范的制定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黄晓冬指导团队成员。人民网记者 兰志飞摄

2013年,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黄晓冬参与了BIM技术团队承接省科技重大专项专题《建筑行业信息一体化软件核心技术研究及应用》。在这场技术攻坚战里,他率先提出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功能概念,包括规范内嵌、净高自动检测、楼梯碰头自动检测、自由划分装饰面等。

正如黄晓冬所坚持的,“这些概念并非纸上谈兵,而是通过团队夜以继日的努力,成功集成到软件开发中,随后又应用到实际项目里。”2014年,该专题顺利通过福建省科技厅组织的中期验收,其阶段成果不仅在中国第十七届国家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荣获优秀产品奖,成果还获得了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以及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一等奖。

2017年,黄晓冬参与编写了国家职业技能的首部BIM国家标准,主导编制的《福建省BIM技术应用指南》,为福建省首部关于BIM应用的标准,并且还参与了装配式建筑技术规程的编写。他用键盘与鼠标在“数字中国”的蓝图上,刻下了“福建印记”。

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设计奖30余项,各类BIM大赛奖项近50项,专利25项,主参编著作6部、主参编标准规程指南等11本,发表论文15篇……这些只是黄晓冬的从业“成绩单”里的一部分。“75后”的他,是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劳动模范、福建省2021年度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福建省级高层次C类人才、福建省数字工匠,但他更关注的是人才的“梯队培养”。

“这几年我们以赛代练,斩获了不少全国奖项。我们的技术骨干不断涌现,高层次青年设计师队伍日益壮大。”黄晓冬带领团队在全国职工数字化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全国住房城乡建设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福建省职业技能大赛等比赛中斩获佳绩。一批技术骨干在实战中崭露锋芒,青年设计师梯队加速成型,“老中青”三代人才链与技术创新链深度咬合。团队也先后获评“福建省国资委‘十二五’技术创新标杆团队”“福建省工人先锋号”等称号,以实战成果印证了团队“技术领先、攻坚有力”的行业口碑,更为“数字福建”建设储备了一批“硬核”人才。

心怀山河志,立于建筑间。从“数字福建”到“数字中国”,从“建筑大国”到“建造强国”,从业30年的黄晓冬既是这段历程的亲历者、参与者,也是见证者。从北京载誉归来,面对全国劳动模范的殊荣,他谦逊坦言:“这份荣誉属于福建建投,更属于集团近万名扎根一线的建设者们。”而黄晓冬带领团队攻关的身影,恰是福建建投“劳模精神薪火相传、改革创新永不止步”的生动注脚。


黄晓冬的全国劳动模范荣誉证书及奖章。受访者供图

建筑凝聚着设计者的匠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铭刻着岁月的痕迹。如今,黄晓冬和他的团队正积极探索着“BIM+AI”的智能建造新方向,用代码在建筑设计行业雕琢出新时代劳动者的时代荣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