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刚刚报道了一起中国游客在澳洲遭遇暴力袭击的事件,引发不少网友愤怒。而没想到的是,类似的事情竟然也在国内发生了——而这次,受害者是中国学生,施暴者却是外籍人士。

这一事件立刻在社交平台上掀起了轩然大波,网友们纷纷表示难以接受:在国外被欺负已经够气人了,现在连在自己家门口都不安全?

1

中国学生在健身房遭外籍学生暴打

这起引发热议的冲突,发生在江西理工大学。



据受害学生小A回忆,事情发生在4月23日晚上7点多,他当时正在校内健身房使用龙门架练三头肌,期间短暂离开去喝口水,回来却发现设备被人擅自拔掉插头并更换了配重。

对方是一名外籍留学生,小A试图沟通说明自己还在使用器械,但由于语言有限,他只能用中文表达。结果哪能想到,对方竟然回了一句“Can you speak English?”,气氛瞬间紧张起来。

面对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小A也不客气了,怼回去一句:“这里是中国,请说中文!”眼看沟通无果,他干脆将腿伸进器械区,继续训练,外籍学生没有理会,反而站在一旁玩手机,看似不打算再争。



小A心想事情也差不多过去了,想了想还主动表示可以一起用器械。本以为这点善意能缓解尴尬,谁料刚走出健身房,就被一群外籍学生拦了下来——事情,远没有结束。

锻炼结束后,小A刚一走出健身房,还没来得及喘口气,之前抢器械的那名外籍学生就紧跟其后追了出来。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几名外籍学生也随即围了上来。几句嘴还没说完,对方突然挥拳就打,小A根本没料到。而且由于对方手上疑似戴着饰品,这一拳直接让他面部出血。



小A试图报警,但手机还没拿稳,就被一把抓住双手,紧接着是一顿拳头雨点般地落下。他想反抗也无从下手,只能用腿挣扎。随后,他彻底失去了意识。等他再睁开眼,已经在医院的病床上了。

医生检查发现他面部多处受伤,嘴巴撕裂,衣服鞋子满是血迹,手机也被抢,被围殴了好几分钟,根本无法第一时间报警。

而最讽刺的是,围攻他的人中,有位中文还不错的留学生不仅没有起到任何“调停”作用,反而带头挑衅,恶语连连,还反咬一口,污蔑小杨“先骂人”。从头到尾,小杨几乎没有还手,只因为他怕一动手就会被定性为“互殴”,到头来反而说不清楚。



这件事一经曝光,立刻在网上引发热议。无数网友为小李鸣不平,纷纷留言要求学校给个交代,给当事人一个公道。而江西理工大学的反应倒也不算慢,第一时间发声明表示:不会偏袒任何一方,将本着事实依据、公平处理的原则进行调查。

据知情者透露,几名动手的留学生目前已经被警方控制,事件还在进一步调查中。



态度是表了,话也说得很正,但人们更关注的是:小李明明是被围殴的受害者,为什么他却不敢还手?甚至连最基本的自卫都没有?

而且,另一件引发热议的事情,是当时健身房里那么多人,为什么没有一个人上前拉架,哪怕是劝一句、挡一下都没有?



很多网友表示无法理解:眼看一个人被壮汉围殴,场面血腥到令人窒息,结果现场却鸦雀无声,没有一个人伸出援手,这是最让人心寒的部分。

“如果当时有人拉一下,结局是不是就不一样了?”一位网友在网络上留言。这种质疑,成了整件事之外,最沉重的回音。

答案其实不复杂,就两个字——“互殴”。



别小看这两个字,它在现实里可不只是法律名词那么简单,它像一把无形的枷锁,已经牢牢钳住了很多人的行动,甚至思想。在当事人的视角下,“我打回去,就可能变成互殴;变成互殴,就说不清谁是施暴者;说不清,就可能一起受罚”。

小A不是不想还手,而是深知自己一旦出手,哪怕只是回个拳,都可能让整件事失去清晰的受害人立场。

而另一头,那些在场的围观者为什么没有上前阻拦?不是冷血,也不是懦弱,更多的,其实是“怕”。怕什么?怕自己插手之后把事情搞大,毕竟,谁都不想惹麻烦。

这正是问题的根源所在:我们在规则中一再强调“公平”,但现实中,却在遇到外籍群体时容易陷入另一个极端——过度小心,甚至变相优待。这种心理和机制上的不平衡,让“互殴”这个概念变得畸形和令人畏惧。

如果一个人连基本的自卫都不敢,如果围观者连拉架都心怀忌惮,那我们又如何要求这个社会真正公平对待每一个人?

对于目前的情况,也有网友站出来说句“公道话”,但明显大多数人都不买账。



希望接下来的调查能给小A一个公正的交代。毕竟这不仅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暴力事件,更可能是他人生中的个转折点——身心的伤害不会一夜痊愈,留下的阴影,或许要用很长时间才能慢慢抚平。



2

中国留学生慕尼黑暴打歧视老外

这起冲突也让不少人联想起前段时间慕尼黑发生的一件事。

一周前,28岁的中国留学生在市中心逛街,碰上了三个闲着没事干、嘴贱手贱的“种族主义者”。三人靠近他,贴着脸开始模仿中文发音嘲讽:“qing cong”(种族歧视言语的经典代表,听起来像是“青葱”,其实是恶意模仿中文),还配合着扭曲的表情。

面对挑衅,这位留学生可没惯着。对方警告他说“你要聪明点,我们可有仨人”,结果他直接硬刚:“不管你几个人,我今天就给你猪头开瓢。”

然后就是一场街头版的《叶问》上演——他手持一台华为,把手机当板砖,招呼对方的脑袋。虽说他自己也鼻梁骨骨折,挂了点彩,手机也牺牲了,但最终以一敌三打出了一波气概。



打完后他把全过程发到了短视频平台,迅速收获了大量华人网友的力挺,不少人留言要捐款捐物,有人表示“手机屏幕碎了可以修,但骨气一旦碎了,就补不回来了”。如今他已经恢复锻炼,医院诊断报告也出炉,对方那仨人头上包得跟寿司一样,据说还住院观察。

虽然德国警察一开始还怀疑他动手在先,建议他找律师,但后续笔录也已完成,案件还在调查阶段。令人感慨的是,现场虽有中国同胞围观和拍摄,但依旧没人出手帮忙。这不禁让人反思,在遭遇不公时,我们除了掏手机录像,是否还能做得更多?



幸亏这个哥们也是健身练家子,不然也不会这么解气了,看来平常锻炼还是很重要啊...

我们欢迎国际交流,也不反对校园里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但前提是:彼此尊重,平等相待。尊重,不是看你来自哪个国家、说什么语言,而是你是否把对方当人、当平等的人对待。一旦这种最基本的尊重失衡,所谓的交流就变了味,教育的土壤也将失去应有的公正。

相信,正义不会缺席,这件事得到妥善处理,也希望每一个在这片土地上求学的人,无论国籍,都能明白——尊重别人,是你被尊重的开始。

公平,才是教育真正挺直脊梁的底气。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