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节气后,阳光正好,微风不燥,北京城迎来最明媚的春天。
4月27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第十演播室内华光璀璨,第一届法治中国“三微”展播作品发布暨第二届作品征集活动在这里盛大启幕。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长邓修明出席活动并讲话。
“很激动!《首互未来》聚焦的是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护,已经拍了三年了。每次看到影片里呈现那些曾经审理过的案件,我的心情依旧难以平静。”北京互联网法院少年法庭副庭长经雯洁接受采访时难掩喜悦。她说,获评“三微”精品作品,对于法宣人而言,是认可,是鼓舞,是肩上更加沉甸甸的责任。
2025年,法治中国“三微”展播作品迎来首次盛大集结。
这一年,恰逢确立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五周年。法治中国“三微”征集展播活动紧密贴合时代需求,通过完善作品征集机制、细化专业评选标准,搭建起法治文艺创作的优质平台,涌现出了一大批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深活兼具的优秀影视作品。
这一年,数千部优秀法治题材影视作品诞生。它们生动呈现了新时代司法为民的鲜活实践,深度解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深刻内涵,让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乘着光影的翅膀,飞进千家万户,传播着满满的法治正能量。
有灵魂——于案件褶皱处彰显法治力量
本届法治中国“三微”作品征集展播活动共征集到来自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00余部法院题材微电影、微视频、微短剧作品。
这些作品紧扣人民法院年度工作主线,把镜头聚焦基层一线,以案例为蓝本,经过艺术再创作,全景展现人民法院工作成效,彰显法院人的坚守担当与基层法治实践的蓬勃力量。
众多佳作中,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品《奋楫者》入选法院题材微电影精品作品片单。影片展现了八闽企业家“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奋斗群像,记录了福建法院护航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福建高院宣传处处长何晓慧介绍了作品创作背景:“这部影片由福建法院审理的真实案例改编,讲述了10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给福建企业家回信的激励下,八闽企业家坚守民族制造、创新品牌,于司法护航中破浪前行的创业故事。”
同样表现出色的,还有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创作的《追索》,该片入选法院题材微视频精品作品片单。作品回溯了2015年,匈牙利展出的中国宋代肉身佛像引发福建大田跨国文物追索诉讼,人民法院历时7年努力,终圆村民20年守护文物与民俗的夙愿。
由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北海海事法院联合创作的微电影《后盾》,则将镜头对准国际商事纠纷——一艘希腊籍货轮因高温致船上货物受损,面临巨额赔偿与货轮扣押危机。影片通过法官主动履职的全过程,生动展现“一带一路”背景下司法助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最终赢得国际当事人对中国海事司法能力的高度认可。
历经一年精心打磨,法治“三微”作品展播活动推出了众多兼具思想深度与传播活力的优秀作品,在媒体融合浪潮中实现法治宣传效果的最大化,为新时代法治文化传播注入强劲动能。
有血肉——在民生烟火里打捞真实正义
本届入围展播作品紧扣“人民的故事讲给人民听”,以鲜活视角与质朴表达,将司法实践融入百姓生活图景,引发全民情感共鸣。
江苏省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作品《让彩礼归于礼,让婚姻始于爱》聚焦农村婚俗中的彩礼难题,以彩礼背后的情感困境为切口,让观众在共鸣中照见现实;江西省赣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出品的《何以为家》,深耕家事纠纷,从个案调解延伸至家庭社会治理,将刚性裁判升华为充满人文关怀的柔性司法;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作品《丢失的33只羊》直击牧民生活,以巡回审判的真实场景,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诠释司法为民的温度与担当。
法院宣传工作者们深谙“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巧妙运用生活化语言与创新表达,让法治故事自带传播热度。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联合打造的《萤火》微电影,借少年审判故事,展现了新老两代少审法官接力守护,给罪错少年晦暗的人生送去了宝贵的希望之光;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人民法院以《陪伴》的温情之名,揭开养老诈骗的隐秘陷阱,情节真实可感;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出品的《加法》,用司法创新守护劳动者“离线休息权”,致敬平凡岗位上的法治坚守……
从吸睛标题到动人叙事,从彩礼纠葛到家事调解,从牧区审判到反诈普法,一个个故事勾勒出司法为民的温暖底色,让法治精神在民生百态中落地生根。
邓修明表示:“要紧扣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向往,在群众关切的热点焦点中捕捉创作灵感,弘扬正确导向、彰显核心价值、传递人文关怀,让法治宣传文化作品兼具法治底蕴的深度和直抵人心的温度。”这些法治“三微”佳作,以充满烟火气的叙事传递司法温度,让公平正义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有技法——以镜头语言重构法治叙事
本届法治中国“三微”展播作品在创作技法上实现多维突破,从镜头语言到叙事结构,以创新姿态重构法治故事的艺术表达,尽显法院人对影视创作的深刻理解与匠心追求。
活动现场,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微电影《回归》引发了热烈讨论。该片中法官的原型、北京市延庆区人民法院法官吕行菲深度参与了剧本创作,她分享道:“我坚信,这个社会携手,共同为未成年人所作的每一点努力,都可能改变孩子的一生!”
2024年是新中国首个少年法庭成立四十周年,《回归》以细腻的笔触和充满张力的艺术表达,回溯少年审判事业四十年栉风沐雨的历程,将司法温情与法治信仰熔铸于光影之中。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法制节目部副主任范修刚指出:“本届展播作品题材覆盖未成年人保护、家庭婚姻、环境资源等多元领域,既彰显法律的庄严公正,又深入挖掘法律与人性、社会的深层联结,呈现出题材丰富、制作精良、情感真挚、普法性强等特点,全面展示中国法治建设的丰硕成果与精神内核。”
随着法治题材创作吸引力攀升,众多文艺界知名演员也纷纷投身其中。中国内地影视演员张志坚表示,作为法院题材作品的参与者,他深知这些角色不仅是银幕上的形象,更是千万法院工作者的缩影。“我希望能参与更多普法影视剧、微短剧、公益宣传项目等,用更创新的形式传递法治声音。”
在叙事创新层面,多部作品堪称典范。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的作品《不完美证人》,采用罗生门式的多视角叙事,从当事人、网暴参与者等多立场还原网络欺凌事件真相,既剖析网络暴力形成的复杂生态,又凸显法院人对人性与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
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的作品《最后的热搜》则突破传统,以情境演绎融合街舞艺术,讲述网络暴力受害者依法维权的故事,用极具感染力的表达传递“网络无边界,法律有底线”的法治理念。
两部作品均紧密围绕“两高一部”惩治网络暴力的政策背景展开创作,以艺术化叙事回应社会关切。
从镜头语言的精心雕琢到叙事方式的大胆革新,法治“三微”作品正以破界姿态,书写司法宣传与文化传播的崭新篇章。
有回响——从银幕光影间漫向社会经纬
光影流转间,法治“三微”作品不仅承载着艺术匠心,更将司法实践的温度与法治精神的力量,渗透至社会生活的肌理之中。
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推出的作品《守心》直击社会痛点,聚焦高额彩礼治理、医患矛盾化解、未成年人保护、网络暴力惩治等司法议题,邀请一众具有网络影响力的大V人物,以他们的自身经历和体会讲述司法政策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将典型案例与政策解读转化为大众可感可知的生活叙事。
这种“以人带法”的创新表达,让法治不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温暖守护,有力推动矛盾预防法治化,点燃全民崇法、守法、护法的热情。
作品《楷模》聚焦“时代楷模”“全国模范法官”鲍卫忠,通过微短剧定格基层执行法官敬业奉献的生命光影;《金桂兰》以“全国模范法官”金桂兰为原型,用镜头重现她扎根乡土、情暖百姓的感人事迹。两部作品以榜样为灯塔,通过个体故事映照人民法院队伍的坚守与担当。
入选微短剧精品作品片单的《云法庭请断案》,凭借贴近生活的剧情设计和互动讨论,打破法律知识传播的“次元壁”,让法治精神在轻松氛围中浸润人心……
从热点议题到人物故事,从沉浸式叙事到互动传播,这些作品共同编织出覆盖社会各层面的立体化法治传播矩阵,让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在银幕内外激荡回响,成为全民共享的精神财富。
邓修明指出,这些优秀作品以创新视角、多样形式、鲜活内容、生动故事,感染人教育人,为法治文化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4月27日,第一届法治中国“三微”作品征集展播活动完美收官,第二届活动也在万众瞩目中正式启航。前路漫漫,未来,会有更多更好的中国法治故事不断上演。人民法院将以更坚定的信念,更铿锵的步伐,更深厚的情怀为法治中国建设添砖加瓦,助力法治文化迈向新高度,让法治之光照亮人们前行的每一步。
来源:人民法院报·4版
见习记者:李欣妍
见习编辑:姚瀚 |联系电话:(010)67550939|电子邮箱:fyxw@rmfyb.cn
新媒体编辑:于淏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