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帮杜月笙这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可是赫赫有名的,但却是一个毁誉参半的名字。在其移居香港之后,随着杜月笙的死亡,他的家人也犹如人间蒸发一样,变得销声匿迹。

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在上海博物馆竟然有一个工作室是单独为杜月笙的儿子杜维善开辟的。

时间的流逝让很多历史归于沉寂,即便当下提起度微山也很少有人知道他。

杜维善做的事情要比他的父亲杜月笙还要伟大,杜维善的名声相对于父亲完美了许多,甚至没有一点负面声音。

这与杜维善所做的事情息息相关,正是因为杜维善的献,上海博物馆才给他设置了独一无二的工作室。



1928年,京剧名爵姚玉兰、姚玉英两姐妹被杜月笙霸占之后,姚玉兰的长子杜维善在1933年出生了。

杜月笙不缺小妾,更不缺子女,杜维善一出生排行老七。

此时的杜月笙在上海如日中天,呼风唤雨,杜维善也跟着家族过上了无忧无虑的生活。

1949年,杜月笙跑到香港时,杜维善自然跟在身边。1951年,杜月笙在香港咽气的时候,杜维善还在身边。姚玉兰等人扶着灵柩去台湾的时候,杜维善也跟着去了。

在那里,完成了自己的高中学业,顺利考取了澳大利亚的大学,开始学习地质学。



这位昔日的少爷没有贪图享乐,而是打过工、下过井,走过深山、挖过矿。或许这一点从杜月笙当年起家的时候极其相似。

再往后,杜维善选择在加拿大定居。时间也来到了60年代,闲暇的生活使得杜维善又生出了新的兴趣。

他对古钱币十分喜爱,到了加拿大之后,利用空闲的时间研究起了丝绸之路上的古钱币。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经杜维善的手,他收集到的古钱币越来越多,甚至到了独树一帜的地步,杜维善无师自通成为丝绸之路古钱币方面的专家。

80年代的时候,杜维善听闻上海博物馆也有志于收集研究丝绸之路古钱币。于是,杜维善的生活又多了一项内容。



他辗转多方与上海博物馆取得了联系。起初,双方只是交流研究经验。

随着双方交流的深入,杜维善内心萌生出了捐赠的想法。他始终认为以一人之力难以保存如此宝贵的古钱币,只有在国家的手中才能长久传承下去。

与其埋没在自己的手中,不如将他捐出,供世人观摩研究。

1991年开始,杜维善开始了第1次捐赠。当367枚丝绸之路古钱币摆在上海博物馆面前的时候,所有人震惊不已。

这些钱币实在太珍贵了,很多币种我国都不曾掌握,萨珊王朝、贵霜帝国、拜占庭帝国古币纷纷露面。



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感叹金币的珍贵以外,还十分佩服杜维善的决心,要知道任何一枚拿到市面上那都是无价之宝。

杜维善手中可不止一枚、两枚,那是367枚之多。

这里边随便拿出几枚都足以使得杜维善的生活变得富贵,可他却全部拿了出来。

受益的不仅仅有上海博物馆,更有国家对西域历史的研究。

当所有人以为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捐赠时,杜维善又开始了第2次捐赠,一下子又拿出了542枚古币。



原来上次捐赠之后,杜维善回去又重新收集,凭借着专业知识和家族支持,他又找到了不少古货币,又毫不吝啬的捐给了上海博物馆。

在杜维善的慷慨捐赠下,上海博物馆关于丝绸之路古货币的体系越来越完善,许多古货币都成了孤本、孤品,让上博在这一领域拥有了绝对的话语权。

第2次捐赠依然不是杜维善的终点,后来,他又陆陆续续完成了5次捐赠,使得其个人捐赠的古货币达到了2128枚。

虽然并不是每一枚都价值连城,可每一枚都涵盖了杜维善老先生的真挚感情。

除了货币,杜维善还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丝绸之路的古文孤本一块捐赠给了上海博物馆。



别说外人了,就连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都对杜维善的行为敬佩不已。

2019年,杜维善获得了白玉兰奖。这或许是对他捐赠古货币的唯一回馈,也是最恰当的回馈。

老先生在2020年去世,虽然他没有葬回祖国,但他的精神却照耀在历史的长河当中。

如今,再去上海博物馆能够清楚地看到矗立在博物馆当中的古货币展厅,更能有幸一睹杜维善工作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