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的“川”指“平川”,即平原的意思。此地曾得名为“川陕路”,后来又一分为四: 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再后来四合一,称为四川。
四川下设21个市州,包括18个地级市和三个自治州,他们分别是成都市、自贡市、攀枝花市、泸州市、德阳市、绵阳市、广元市、遂宁市、内江市、乐山市、南充市、眉山市、宜宾市、广安市、达州市、雅安市、巴中市、资阳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
这些市州名字由来如下。
1. 成都市
名称最早见于《史记·五帝本纪》,传说古蜀王迁居此地时,按“一年成聚(村落),二年成邑(小镇),三年成都(大城)”的规律发展,故得名“成都”。
另说“成都”为古蜀语音译,意为“高原上的城邑”。
2. 自贡市
由“自流井”和“贡井”两大盐井名称合并而来。
自流井因盐卤自然涌出得名,贡井则因所产盐曾进贡朝廷而得名。
3. 攀枝花市
因市区内广泛生长木棉树(俗称“攀枝花”)得名。1965年建市时为保密需要,以“攀枝花”为代号,后沿用为正式名称。
攀枝花树学名木棉,其果实需在成熟前攀枝采摘,故得此名。攀枝花市是我国唯一一个以花命名的地级市。
4. 泸州市
古称“江阳”,南朝梁时改称泸州,因城在泸水之畔得名。
进一步追溯泸水名字由来,泸水是长江在这一段的古称,“卢”在古汉语中与“黑色”相关,“泸江”指“黑色的江水”,因沿岸土壤和水质颜色而得名。
5. 德阳市
名称源自唐代设“德阳县”,取“德政如阳”之意,寓意“道德如阳光普照”。
6. 绵阳市
根据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的调研,取绵竹、阳泉两个县名的首字,形成“绵阳”一词作为河名(绵阳江),后成为地名。
绵竹: 绵因涪江(古称绵水)流经,取其“绵长”之意。竹指此处盛产竹子。
阳泉: 与境内五处泉眼(如大阳泉、小阳泉等)密切相关。泉水终年涌漾,古称“漾泉”,后因方言演变及书写简化,逐渐转为“阳泉”。
7. 广元市
元代设“广元路”,取“广我元路”(扩大元朝疆域)之意。武则天出生于此,故有“女皇故里”之称。
8. 遂宁市
公元347年,东晋大将桓温伐蜀,大败李雄遗部李势,灭成汉国,结束了四川长达50多年的混战。当桓温凯旋而归,途经县境时,但见风和日丽,歌舞升平,一派和平安宁的气氛,因而在这里设郡,定郡名为“遂宁”,表示 “平息战乱,达到安宁”的意思,其中“遂”是实现的意思。
9. 内江市
因沱江(古称中江)绕城北蜿蜒而过,隋代改称“内江”(古人以“内”指代河流弯曲处)。
10. 乐山市
原名嘉州,清雍正年间因城西南有“至乐山”(一说因乐山大佛闻名)改嘉州为乐山县,取“山水之乐”意。
11. 资阳市
因地处资水(今沱江)之北(山南水北为阳)得名。资水的名字由来说法有很多,其中比较主流的是因“蚩尤”得名,因“蚩”与“资”同音。上古时期,蚩尤部落活动范围与资水流域存在地理关联。
12. 宜宾市
唐天宝元年(742年)设义宾县,取“慕义来宾”之意,反映当时少数民族归附的史实。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因避宋太宗赵光义名讳,依《孟子》“义者宜也”句意改称宜宾县,直至今日。
13. 南充市
今名承袭隋代南充县,南充县因古充国之南而得名(《隋书·地理志》对此有明确记载:“县在充国之南,故名南充。”)
进一步追溯,充国取物产充裕而得名。
14. 达州市
此地位于川渝鄂陕结合之地,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原名“通州”,北宋改为“达州”,取“四达之地”之意,1999年设地级市。
15. 巴中市
因地处古巴国中心区域,取“巴地之中”之意。进一步追溯,古巴国名字由来有两种说法:
一是图腾崇拜说: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称"巴,虫也,或曰食象蛇",认为巴字取象于蛇形图腾。《山海经》载"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章太炎等学者考证巴人以蛇为图腾,将族群名称与图腾崇拜结合,形成"巴"的称谓。
二是地域文化说:古文字中"巴"字具有平坝地貌特征,四川重庆地区将平川称为"坝",如"巴岩石"指石山,"巴地"指平坝。这种地理特征与族群聚居形态的结合,催生了"巴"的地理通称和国名。
16. 广安市
北宋开宝二年(969年)取“广土安辑”之意设广安军,寓意“驻扎之地可以不断扩大面积,百姓安居”。后成为地名。
17. 眉山市
因峨眉山得名。峨眉山因山形如峨眉而得名,峨眉最早见于《诗经·卫风·硕人》“螓首蛾眉”,以“蛾”通“峨”,形容女子眉毛如蚕蛾触须般细长弯曲。
18. 雅安市
西魏置“雅州”,清设雅安县,取“雅致安宁”之意。这里是大熊猫科学发现地。
19. 甘孜藏族自治州
甘孜源于藏语,意为“洁白美丽”。
20.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阿坝源自吐蕃语“阿里波”,意为“阿里人居住地”。
21. 凉山彝族自治州
因高寒气候而得名,彝语中称“什扎”(寒冷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