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术的神圣殿堂中,原创性与诚信犹如基石,支撑着知识的进步与传承。然而,近期一则关于协和医学院博士董袭莹论文与北京科技大学发明专利多处雷同的消息,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千层浪,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学术诚信和学术规范的深度关注与讨论。
## 论文与专利:惊人的相似
董袭莹的博士论文《跨模态图像融合技术在医疗影像分析中的研究》完成于2023年5月,全文从摘要到小结共33页。该论文聚焦于跨模态图像融合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试图通过创新的技术手段,提升医疗影像分析的准确性与效率,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其研究方向具有前沿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若成果真实且原创,无疑将为医疗影像领域带来新的思路与突破。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北京科技大学几位老师和一位研究生在2021年提交、2022年5月19日公开的发明专利《一种跨模态图像生成和检测的方法及装置》,发明人为马博渊、赵基淮、班晓娟、王笑琨。马博渊作为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副教授,在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领域造诣颇深,长期的研究积累使其在相关技术研发上具备深厚功底。赵基淮虽为听力一级残疾的2020级硕士研究生,却身残志坚,成绩优异,在学术道路上凭借顽强毅力和卓越才华屡获佳绩,如荣获2020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2022北京青年榜样年度人物等称号。班晓娟等其他发明人也都是北科大计算机领域的资深教师,在各自研究方向成果斐然。
当将两者放在一起对比时,相似之处令人震惊。通过专业检测软件DeepSeek检测发现,尽管专利申请与学术论文在呈现形式上存在差异,前者注重技术方案的阐述与保护,后者强调研究的系统性与理论性,但核心创新点、方法细节及实验结果的相似性却远超合理借鉴范围。
在核心方法与技术细节方面,DeepSeek检测显示,两者在诸多关键技术的运用和实现步骤上高度重叠。例如,在目标检测模型训练部分,对于YOLOv5模型参数的设定,专利说明书第9页明确写道:“采用SGD优化器,初始学习率为1e - 5,动量为0.98,权值衰减为0.01,输入图像尺寸调整为1024×1024。”而董袭莹的博士论文中,在相同的模型训练环节,对参数的描述一字不差。同样,关于数据增强方法,专利说明书中提到“使用mosaic数据增强,将四个随机缩放、剪切和排列的图像拼接”,论文中也以几乎相同的表述呈现。这种在技术实现细节上的高度一致,很难用巧合来解释。




实验设计与数据描述方面,两者同样呈现出惊人的一致性。从实验样本的选取、分组方式,到对实验过程的控制和记录,都如出一辙。在实验结果与指标部分,关于AP50提升数值,专利说明书第6页表明“目标检测的平均精确度(AP50)分别提高了6.06%和8.9%”,董袭莹的论文中在描述相同实验的该指标提升时,数据完全相同。这意味着不仅实验方法相同,连最终得出的实验数据和结果都毫无差异,这在正常的学术研究和技术研发中是极不寻常的。
文字表述与结构上,雷同问题也十分显著。部分内容甚至达到逐字重复的程度,一些段落只是在语句顺序或用词上做了细微调整,但整体表意和逻辑结构完全一致。在论文的章节安排和论述逻辑上,也与专利说明书有诸多相似之处,都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验证方案的顺序展开,这种相似性贯穿全文,进一步加深了对论文原创性的质疑。
## 学术规范与诚信:不容逾越的底线
学术规范是学术研究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准则和要求,它确保了研究的科学性、可靠性和可重复性。而学术诚信则是学者在学术生涯中应秉持的基本道德操守,要求学者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杜绝抄袭、剽窃等不正当行为,以诚实、严谨的态度开展研究工作。




在学术界,论文抄袭、剽窃等行为严重违反学术规范和诚信原则,对学术生态造成极大破坏。一方面,这种行为是对原创研究者的不尊重和伤害。原创者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和智慧进行研究,其成果是辛勤付出的结晶。抄袭者窃取他人成果据为己有,不仅剥夺了原创者应得的荣誉和认可,也打击了他们继续从事科研的积极性。以赵基淮等北科大团队为例,他们在研发该技术的过程中,必然经历了无数次的尝试、失败与改进,每一个技术细节的确定、每一组实验数据的获取都饱含心血。若董袭莹的论文真的存在抄袭行为,那么对他们而言是极大的不公。
另一方面,学术不端行为误导了学术研究方向,浪费了宝贵的科研资源。学术研究的目的是推动知识的进步和创新,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方案。但当抄袭、剽窃之风盛行时,虚假的研究成果充斥学术界,真正有价值的研究被埋没,科研资源被错误地投入到重复、无效甚至错误的研究中,阻碍了学术的正常发展。在跨模态图像融合技术这一前沿领域,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被投入到研究中,旨在推动医疗影像技术的革新。若因为学术不端行为导致研究方向的偏差,将会使这些资源白白浪费,延缓技术突破和应用的进程,最终影响到医疗行业的发展和患者的福祉。
此外,学术诚信问题还损害了学术机构和科研人员的声誉。一所学术机构的声誉建立在其培养的人才质量和产出的科研成果的可信度上。当该机构的学者出现学术不端行为时,外界会对整个机构的学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产生质疑,降低机构在学术界和社会上的公信力。对于科研人员个人而言,一旦被证实存在学术不端,其学术生涯将遭受重创,多年积累的声誉瞬间崩塌,未来的科研合作、项目申请等都会受到严重影响。协和医学院作为我国医学教育和科研的顶尖学府,一直以来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此次董袭莹论文事件,无疑给学校的声誉蒙上了一层阴影,若处理不当,可能会影响到学校在医学教育和科研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 调查与回应:期待真相大白
面对这一严重的学术争议事件,公众急切期待协和医学院能够迅速、公正地展开调查。协和医学院作为董袭莹的培养单位,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其博士论文的真实性和原创性进行深入核查。调查过程应秉持严谨、公正、透明的原则,组建由相关领域专家、学术道德委员会成员等组成的独立调查小组,全面审查论文的研究过程、实验数据、引用文献等各个方面。




调查小组需要详细了解董袭莹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操作,核实其是否具备独立完成相关研究的能力和条件。例如,对于论文中涉及的复杂技术实现,要考察她在课程学习、实验实践中是否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技能训练来支撑。同时,对论文中的实验数据来源进行追溯,检查数据的采集、记录和分析过程是否规范、合理,是否存在篡改或抄袭数据的情况。
在引用文献方面,要审查论文是否正确引用了相关研究成果,尤其是与北京科技大学发明专利相关的内容。若存在引用不当或故意规避引用的情况,应进一步分析其动机和影响。此外,调查小组还可以通过与董袭莹本人、其导师以及参与论文指导和评审的其他人员进行深入访谈,了解论文创作的实际情况,获取更多线索和信息。
对于调查结果,协和医学院应及时、如实向社会公布。若经调查证实董袭莹的论文不存在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应详细说明调查过程和依据,以正视听,消除公众疑虑。例如,展示论文研究过程中的原始数据、实验记录、研究笔记等资料,证明其研究的独立性和原创性。同时,对论文与发明专利的相似之处做出合理的解释,说明可能存在的巧合或合理借鉴的部分。
反之,若调查发现论文确实存在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必须依据相关规定严肃处理。这不仅是对学术规范和诚信原则的维护,也是对社会公众的交代。处理措施可包括撤销董袭莹的博士学位,收回相关证书和荣誉,对其导师及其他负有责任的人员进行相应的纪律处分,如警告、罚款、暂停招生资格等。同时,将处理结果在学校官网、学术期刊等平台公开,以起到警示作用,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在这个信息传播迅速的时代,学术不端行为无所遁形。董袭莹论文与北科大发明专利雷同事件,为整个学术界敲响了警钟。它提醒我们,学术诚信是学术发展的生命线,任何企图跨越这条底线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的谴责和制裁。只有坚守学术规范,维护学术诚信,才能营造健康、有序、充满活力的学术生态环境,推动学术研究不断向前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福祉贡献真正有价值的成果。我们期待协和医学院的调查结果能够给公众一个清晰、公正的交代,让学术的天空重新回归纯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