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心铸就黄河魂:致敬“红心一号”造船组的劳动丰碑
——写在2025年五一劳动节之际
"红心一号”制造人员合彩 老照片均来源:德州市黄河河务局
五十五年前,一群黄河儿女以双手为笔、汗水为墨,在齐河南坦险工的寒风中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劳动赞歌。他们用简陋的工具与不屈的信念,造出了黄河上第一艘机淤固堤吸泥船——“红心一号”。今天,当我们站在红心广场仰望那座象征黄河精神的雕塑时,历史的回响与时代的脉搏交织,诉说着那段自力更生、战天斗地的峥嵘岁月。
悬河之困:红心一号的诞生背景
黄河泥沙淤积问题自古严峻。至20世纪60年代,下游河床年均抬升10厘米,形成“地上悬河”,防洪压力巨大。传统自流放淤效率低下,受地形与水位限制,难以根治险情。1969年冬,齐河黄河修防段职工受虹吸沉沙启发,萌生“以船吸泥、机械固堤”的设想。1970年2月,造船组在南坦险工一片荒滩上成立,拉开了一场人与自然的史诗级较量。
铁锤与焊花:困难中淬炼的“红心精神”
造船之路荆棘密布。
缺设备:仅有一部电焊机、两个氧气瓶和几把大锤,连船台、压平机、起重设备都需“土法上马”——垫方木为船台,抡大锤砸平钢板,肩扛人抬组装船体。
缺技术:电焊工李少敏初学时焊缝常烧穿,眼睛红肿、衣如“马蜂窝”,仍咬牙钻研终成行家;圆钢加工需平地挖炉反复烧砸上百次,手掌磨出血泡也无人退缩。
缺保障:寒冬腊月,工人们在漏风的帐篷中作业,张传娥流产、袁根喜等多人受伤,却无人言弃。
面对困境,他们喊出“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的口号。核心人物田浮萍——这位被下放的治黄专家,带领团队从车床花盘获得灵感,造出“万能胎具”弯压船肋;用萝卜雕刻模型、铁皮卷制图纸,硬是拼凑出船体蓝图
破浪而出:改写治黄史的红心一号
1970年7月,长22米、宽5米的“红心一号”吸泥船横空出世,9月试水成功。它每小时抽沙40立方米,首次实现“机动自航、远距离输沙”,将背河洼地淤高数米,彻底消除南坦险工渗水隐患。此后十年间,其技术迅速推广,吸泥船含沙量提升十倍,输沙距离延至数十公里,累计淤固堤防数千万立方米,节省良田数万亩,被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赞为“很好,继续总结提高”。1978年,“红心一号”斩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成为中国水利史上的一座丰碑。
星辉永驻:红心广场的精神传承
今日南坦险工,红心广场巍然矗立。广场中央的“黄河之星”雕塑,以船体、巨龙、吸泥管与科技之星四部分,铭刻着造船组的壮举。这里不仅是治黄技术的起点,更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当年的造船组成员张家和,曾在此哽咽追忆徒弟摔伤仍坚持作业的往事;话剧《红心一号》将那段激情岁月搬上舞台,令观者无不动容。
劳动精神永续黄河安澜
五十五载春秋,“红心一号”虽已退役陈列,但其精神早已融入黄河血脉。它证明:没有先进设备,可用匠心弥补;没有现成经验,敢以创新开路。
五一劳动节之际,我们致敬的不仅是那段历史,更是镌刻在中华民族骨子里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基因。
红心广场的星空下,新一代治黄人正接过前辈的铁锤,以科技与智慧续写“黄河宁,天下平”的新篇章。
图片来源:德州市黄河河务局 本文内容综合自德州黄河河务局、大众日报、黄河网等媒体报道及历史档案整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