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深圳人,在北站这件事上从“吐槽者”变为“共建者”。


每逢五一,“深圳北站”必成例行话题。

这里是深圳最大的出发地,深圳一半的铁路旅客会从这里出发。有道是,深圳人的假期,绕不开深圳北站。

于是,例行的“人潮汹涌”,例行的“秩序混乱”,例行的吐槽。。。成为社交媒体上的又一次例行的城市热议。

然而,作为一个深圳人,这个五一,我不想再吐槽深圳北站了。


这个五一,不想再吐槽了

话说,假期不应该和吐槽结伴而行。

然而,这里是——深圳北站。“光到达北站这件事,就有可能用尽假期一半精力。”不用想,有人会抱怨安检队伍太长,有人在吐槽换乘标识不清,还有人调侃“在深圳北站走丢是必修课”。

先旗帜鲜明一下:这个五一,作为一名深圳人,我不想再重复那些吐槽了。

如果我们换个视角看,每逢假期必成话题,例行吐槽声浪的背后,恰恰印证了这座车站在深圳的 “顶流” 地位。


这座车站在深圳的 “顶流” 地位 图源:皮蛋豆腐汤

作为华南地区最大综合交通枢纽,深圳北站不仅是深圳连接全国的核心节点,汇聚地铁4、5、6号线及深惠城际等轨道交通,更是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的重要支点。

看数据,日均客流量超30万人次,2024年旅客总量达1.16亿人次,成为全国第四大铁路客运枢纽。2025年“五一”假期前夕(4月23日至28日),日均客流达72.43万人次,单日最高客流突破114.5万人次,同比2024年增长11.80%;2025年春运期间,其单日到发旅客量更逼近60万人次,高峰期周边道路双向拥堵成为常态。


深圳北站高峰期

庞大的数字背后,是深圳作为超大城市的人口活力与经济辐射力。

当人们一边抱怨“人太多”,一边仍选择从这里出发,正说明深圳北站正是深圳人不可替代的出行首选。

它承载的不仅是客流,更是城市职能的前端担当。


“拼尽全力”的北站

繁忙的北站,本无意成为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

关于北站,有一种声音认为,“只有以后天的各种努力,来补先天设计规划的不足。”

吐槽背后,是北站作为这个2000万人口大市的城市担当,可谓“拼尽全力”

面对逐年攀升的客流,北站的选择不是被动应对,而是主动破局,比如,从吐槽最多的地方开始着手。

2024年,深圳北站高铁总客流突破1.16亿人次,总客流达2.7亿人次,均创历史新高。


北站作为这个2000万人口大市的城市担当

为支撑这一规模,北站启动提质工程:网约车B区投用、周边道路实行管道式通行、新增即停即走通道,破解“打车难”“停车乱”的顽疾。

面对潮水般的客流,深圳北站的努力肉眼可见。

去年“五一”期间,车站动态调整窗口功能,整合咨询、退票、改签服务,让旅客“一次办结”;售票厅通宵营业,增派十余名流动导购员,推广12306线上服务分流压力,高峰期进站时间压缩至5分钟内。


深圳北站联合中铁快运推出的“轻装行”服务已上线

2025年春运前夕,深圳北站再次升级——东进站口的“科技魔方”与“书香驿站”将科技与文化融合,U型书吧和立体LED屏让候车变成沉浸式体验。通过城市形象展播,展现深圳“创新之城”的定位,成为对外展示城市文化、科技实力的重要平台。


春运前夕的“书香驿站”

更值得关注的是“站城融合”的深化:通过地上连廊与地下空间的无缝衔接,北站枢纽与周边商圈、写字楼、公园形成“步行友好生态”,旅客不再困于“车站孤岛”,而是融入城市生活场景。

深圳北站的进化,离不开城市治理的系统性支撑。


深圳北站离不开城市治理的系统性支撑 图源:默存君

面对压力,深圳市、龙华区、民治街道三级联动,开展交通秩序专项整治,打击非法拉客、优化接驳路线,甚至将“绣花功夫” 用于站内商业布局的重新规划。

有网友说,公允一点看,北站和龙华,“其实已经很努力了”。


北站和龙华,“其实已经很努力了”

当目光穿过拥挤的人流,投向这座交通枢纽的背后,我看到的是一个城市在高速发展中默默承载的韧性,以及一个区域为突破瓶颈所付出的正向努力。


城市韧性的共同书写

有人说,北站和龙华,其实是在替快速发展的整个深圳负重。

这几年,北站硬件升级之外,服务的温度也在提升。

每逢大节长假,在北站,总会看到一群熟悉身影:他们身着马甲,主动为广大旅客提供搬运行李、指引道路、解答问题、疏导交通等各类服务,全力为旅客出行护航,成为深圳北站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五一,龙华区招募了许多志愿者

“永远会被陌生人的善意感动”背后,正是龙华区精细化志愿服务体系。

龙华区组建“深圳北站先锋服务队”,推出24小时志愿服务,涵盖多语言咨询、行李搬运、应急救助等。包括候车室拆除冗余商铺,增设免费充电台和休息座椅,甚至为应对极端天气,加装风雨连廊和隔热膜。

比如在2025年春运期间累计投入志愿者6700余人次,服务时长超2.35万小时。

志愿者特色服务包括“暖心小推车”、雨天护送、免费姜茶等,并增设母婴休息区、医疗箱等设施,构建“15分钟志愿服务圈”。

龙华区通过精细化服务、基础设施升级及智慧化建设,有效提升了北站的服务效能与城市融合度。


华区精细化志愿服务体系

深圳北站的高效运转,离不开所在区域龙华区的“隐形支撑”。

2024年,龙华区GDP突破3154.45亿元,同比增长5.6%,稳居“3000亿俱乐部”,并首次跻身全国工业百强区前十。这一成绩的背后,是龙华以“产业大区”的担当,为深圳乃至大湾区输送动能。

北站所在的龙华,承担着“黄金内湾典范城区”“深港创新中轴支撑”等战略使命。2024年,龙华固定资产投资额达1200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总产出突破5600亿元,低空经济、软件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加速落地。


“黄金内湾”(暂定)图源: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官网

深圳北站的“热搜体质”,本质是人们对高效出行的期待与城市承载力之间的博弈。

但当我们放下吐槽的惯性,便会发现:这座车站与它所在的龙华区,正以“挑大梁”的姿态,扛起超大城市的发展重任。

2025年,龙华区提出GDP增长6%的目标,并计划招引千亿级项目、新增百家纳统企业。而北站,作为连接湾区、辐射全国的门户,将继续以“硬联通”支撑“软服务”,以“流量”激活“留量”。


龙华区,正以“挑大梁”的姿态,扛起超大城市的发展重任

这个五一,或许我们不必再纠结于“挤”与“堵”,而是以更包容的视角,看见一座车站如何与城市共成长,看见一群“负重者”如何在压力中开辟新路。

所见,越来越多的深圳人,在北站这件事上从“吐槽者”变为“共建者”。


从“吐槽者”变为“共建者” 图源:J.J.Dragon

2025年的五一假期,深圳北站依然人流如织,抱怨声中多了几分理解,城市的韧性在这里悄然生长

文|深圳客编辑部

图片来自网络

说说你印象里的深圳北站?

留言区聊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