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辽宁鞍山钢铁厂火热的生产场面。
1956年, 鞍钢的司炉工正在向高炉里送炉料。
1956年,鞍山钢铁厂的工人在上工前。
1956年,鞍山钢铁厂的下班场面,骑自行车的可不少。当年的中国,谁要是有一辆自行车,那是很了不得的事情。作为中国最大的钢铁厂,鞍钢工人的福利待遇没说的。
鞍钢,是当年中国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也是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当时,鞍钢是全国有名的企业,能够进入这里上班是一件光荣和自豪的事情。
1956年,一个自称“社会主义者”的新西兰左翼摄影师,告别新婚妻子,孑身一人跨越了整个太平洋,自费前往中国,开启了一段充满未知的旅程。他就是汤姆·哈金斯(Tom Hutchins),于1921年出生在澳大利亚悉尼,后在新西兰奥克兰长大。他的父亲是一名码头工人,也是一个共产主义者,从小汤姆就在学校里认识了许多华人朋友,也对中国发生的事情十分感兴趣。1941年,他以实习摄影师的身份加入《新西兰先驱报》(New Zealand Herald);1952年至1956年间,他担任《奥克兰星报》(Auckland Star)首席摄影师,并定期向《时代周刊》《生活》杂志投稿。1956年,汤姆·哈金斯作为少数被邀请访问中国的西方摄影师之一,来到了中国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
哈金斯在这里用镜头记录下了钢铁工人辛勤劳动的场景。这些黑白照片,虽然没有鲜艳的色彩,但却生动展现了那个时代工人们的精神风貌和劳动热情。
在鞍钢的那些日子里,哈金斯用镜头定格了许多难忘的瞬间。那些钢铁工人的身影不仅是他镜头下的风景,更是那个时代中国人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写照。今天,当我们再次翻阅这些照片时,不禁会为那个时代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和乐观态度所感动和鼓舞。同时,我们也应该感谢哈金斯这位新西兰摄影师为我们留下了这些珍贵的影像记忆和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