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河北频道

《“五一”趣报:探寻劳动的N种新可能》系列报道

李新会:钢铁丛林中走出的“高炉神医”

人民网记者 杨文娟

“扎根钢铁一线多年,我深知科技创新是行业突围的关键,所以必须用实干突破技术瓶颈,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为中国‘智’造贡献力量。”4月29日,河北武安市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武安本级炼铁部副部长、高级技师李新会,在北京参加完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归来,征尘未洗就又出现在工作岗位上。

记者走进武安市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冶炼区域,只见巨型现代化炉体巍然矗立,纵横交错的管道绵延如龙,钢铁信息平台上各类生产数据实时跳动、动态刷新,自动化生产线上机械臂精准作业,运输车辆往来穿梭,处处彰显着高效智能的工业生产图景。

此时,李新会正与“炼铁数智化方案数字孪生应用”项目组成员在生产监测屏前,对异常区域数据进行分析。这位与高炉相伴34载的“老牌”炼铁专家,通过模型监控风温、风量、压差、透气指数、CO利用率、探尺等关键指标数据,精准把控高炉内部运行情况,为优化高炉送风制度、装料制度提供数据支撑。

在“双碳”目标与工业4.0深度融合的浪潮中,由李新会项目团队研发的“炼铁数智化方案数字孪生应用”项目应运而生,成为炼铁工序升级的关键引擎。

“该项目借助数字孪生技术,立体呈现炉墙温度分布,融合高炉水温差数据,助力作业长精准推算高炉内部温度,并对异常区域智能预警。”李新会介绍,同时对风温、风量等多项关键指标实时监控,通过高炉渣皮模型,每分钟数百组温度数据实现动态可视化,破解了高炉“黑箱”难题。

2024年6月,炼铁部一号高炉出现炉况难行现象,透指一度降到300以下,每日影响产量1000吨以上。李新会通过观察高炉炉墙渣皮厚度分布和变化趋势,以及炉顶成像与雷达探尺走势,结合几十年的高炉操作经验,第一时间分析出问题所在,及时调整布料矩阵,疏通气流。措施下达后仅24小时,高炉炉内关系缓和,产量恢复正常,为公司挽回每日几十万元的损失。

该项目自2023年末实施以来,有效减少炉况波动,实现降本增效,年创效超2000万元,成为公司炼铁工序数智化应用的典范。


李新会和同事正在和同事分析数据。余智勇摄

“参数是高炉的脉搏,设备是它的骨骼。”在李新会的诊疗手册里,每座高炉都是鲜活的生命体。2016年盛夏,省外一家兄弟单位的两座高炉炉况同时告急。接到求助电话的李新会驱车近1000公里星夜驰援。在炉旁四五十摄氏度的高温中,他带领团队扎根现场15天,通过上万次数据比对,进行参数调整与修正,最终让铁水重新奔腾。

“高炉炉况告急,急需你公司李新会帮助处理。”这是常有的事。近年来,李新会受公司委派帮助其他兄弟单位处理各种炉况几十起,遍布河北、河南、山西、山东、四川等地,为各厂挽回大量经济损失,被誉为“高炉神医”。

从技校生到“全国劳模”的蜕变之路,镌刻着钢铁匠人对极致的永恒追求。1991年,21岁的李新会初入钢厂,就被高炉的磅礴气势震撼。为掌握炉况规律,他连续三年记录数万个参数,将各类异常情况整理成“高炉调整事故预案”。正是这份执着,让他在1280立方米新高炉建设中,仅用20天就带领新组织的团队实现达产,创下行业开炉速度纪录;面对困扰生产的铁口喷溅难题,他扎根现场20天,与几家炮泥厂商反复试验,最终调配出“李氏配方”,使高炉渣铁排放重要一环转为正常,为高炉核心指标跻身行业前三奠定有力支撑。

在智能制造的浪潮中,这位老工匠展现出与时俱进的创新智慧。他主持研发的“高炉出铁炉温预测模型”,将传统炼铁推向数据驱动新时代;针对布料不均、严重偏析问题,结合设备厂家改造和修改参数,使布料精准度提高至正常;攻克喷煤系统难题的创新装置,每年为企业节约300余万元。更令人惊叹的是,34年间累计攻克40余项技术难题,斩获1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的创新纪录。

“匠心如炬,当照亮更多追光者。”李新会创办的“工匠讲堂”已培养近300名技术骨干,昔日的徒弟蔺艳辉成长为河北省劳动模范,遍布全国各工业区的“李氏门生”正将工匠精神薪火相传。而在“李新会创新工作室”里,老中青三代技术骨干围绕数字化平台展开头脑风暴的场景,已成为智能工厂最动人的风景。

从凭经验“听声辨铁”到用数据“把脉问诊”,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中,李新会用34年坚守诠释了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担当。2025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时,这位钢铁匠人依旧保持着质朴本色:“我不过是万千炼铁人中的普通一员,能见证中国钢铁走向世界,就是最好的勋章。”

在这里,看“聪明”工厂里的匠魂

“以港为家,用创新点亮生产之路”

李笠:构筑智算基石 赋能数字未来

吴灏:功夫是这样练成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