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特殊学医模式的质疑与思考
天下人真是受够了这种不公平的事儿。我就想问,为啥现在有人能毫无顾忌,明目张胆地把辛苦努力的人踩在脚下?
最近北京某三甲医院的瓜大家想必都看到了。这事情节挺狗血的,某医生因和“小四”谈恋爱上头,“小四”和同事吵架后,这医生竟直接把全麻的病人扔在手术室不管,长达40分钟。我对这种情情爱爱的事不感兴趣,毕竟我又不是做情感内容的。但这个“小四”的求学经历实在太有意思了。
毫不夸张地说,这位医生的经历堪称奇特。2019年还在国外留学,是在哥伦比亚大学下属的一所女子学院,学的是经济学,这和学医完全不沾边。到了2021年,突然就能操刀做手术了,真不知道这是怎么转变的。
2023年,人家就医学博士毕业了,而且看他的专业履历,简直是“超级全能”。博士专业是内科,导师是骨科的,论文是妇科的,执业是胸外科的,甚至还能涉足泌尿外科,感觉一个人能顶半家医院了。这职业发展轨迹,在普通人看来太不正常了。我不是医学专业的,留学生们可以在评论区说说看法。
在我们看来如此不合理的事,人家却都是合规的,走的是所谓“4 + 4”培养模式。简单讲,不管本科读什么专业,只要四年本科毕业,就能通过这个模式再申请读四年,出来就直接是医学博士。听起来又快又轻松,简直是把主流医学生按在地上摩擦。
现在一般的医学生,要先熬过5年本科,再读3年硕士,接着搞3年博士,加起来11年才能毕业。就算高考时就坚定学医,直接报了本硕博连读,也得一口气读8年。凭什么这个“4 + 4”模式就能和普通学生不一样,像坐火箭一样快速完成学业呢?
据说这是效仿美国模式,要培养精英和天才,不设门槛,吸引各领域人才学医。但问题来了,美国的医学生真有这么好读吗?我这人较真,就去了解了一下,结果真要被气笑了。
一方面,美国很多医学院确实从硕士开始读,没有医学本科。但这可不代表学生本科毫无医学背景。实际上,想申请美国医学博士,要先通过MCAT考试,考试内容大多是国内本科医学生学的知识。
也就是说,人家认为学医得有足够智商,能自学这些内容才行。而且这个考试竞争异常激烈,比如哈佛医学院,一般要求MCAT成绩排名在前5%。所以很多学生大四毕业后,都要专门留1 - 2年时间备考。除了刷MCAT,还得提前参加临床见习,或者去医院做志愿者,以此向申请院校证明自己真的了解医学行业。这和所谓“4 + 4”模式完全不是一回事。
就算在美国读完医学博士,想当医生还得熬上好几年。一般要再做3 - 5年住院医,考取行医执照,才能真正当医生。要是想从事像神经外科这种方向,还得完成专门的专科培训,这大概又得3 - 4年。所以在美国当医生,基本11年起步,16、17年也很常见。而且人家学费还特别贵,四年医学院读下来,学生贷款平均20万美元左右。
了解这些真相后,再看这个“4 + 4”模式,还大言不惭说走的是美国模式,怎么好意思呢,脸皮也太厚了。
其实作为成年人,我明白人和人生来就有差异,有时候这种差距比人和狗的差距都大。但我也没天真到要求绝对公平,我就一个小小的愿望:这些走捷径的人,能不能有点羞耻心,低调点。别把这种行为包装成高大上的教育理念,别误导大家。
如果非要抢占寒门学子的成果,我也拦不住,但能不能别践踏这些学子辛苦走过的路?如果你们走的捷径才是“洋气”“先进”的,那我们普通人的苦读又算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