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关于氟桂利嗪,你至少应该知道这5点!
氟桂利嗪是一种选择性钙通道阻滞剂,临床主要用于偏头痛、眩晕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等疾病的治疗。合理使用氟桂利嗪,你至少需要知道以下5点。
一、氟桂利嗪的消除半衰期长达18天!
因为氟桂利嗪具有极高的脂溶性,所以特别容易透过血脑屏障,脑组织中的浓度比血药浓度高10倍。因为氟桂利嗪有极高的脂溶性,易蓄积于骨骼肌和脂肪组织,连续服用5~6周才可达稳态血药浓度。氟桂利嗪消除非常缓慢,消除半衰期长达18天。
二、适应症和用法用量
氟桂利嗪已被批准用于典型(有先兆)或非典型(无先兆)偏头痛的预防性治疗,以及由前庭功能紊乱引起的眩晕的对症治疗等。
特别提醒:
1、用于预防偏头痛时,若在治疗2个月后未见明显改善,应停止用药。即使疗效显著,在治疗6个月后也应停药观察。
2、用于治疗慢性眩晕症1个月或突发性眩晕症2个月后症状未见任何改善,应停药。
三、不用于偏头痛急性期的治疗!
偏头痛是一种周期发作的血管性头痛。当偏头痛急性发作时,首选非特异性药物(对乙酰氨基、布洛芬等)。如果治疗失败,再给予特异性治疗药物(佐米曲普坦、麦角胺等)。
佐米曲普坦、麦角胺的共同特点是:可使扩张的脑动脉血管收缩,从而使头痛减轻。
氟桂利嗪是一种选择性钙通道阻滞剂,有扩张血管作用,因此不用于偏头痛急性期治疗,但可用于偏头痛的预防性治疗。
四、氟桂利嗪与尼莫地平有何不同?
共同点:
1、脂溶性高,都易透过血脑屏障;
2、同属钙通道阻滞剂,可阻止Ca2+进入细胞内、抑制平滑肌收缩,解除血管痉挛,防止钙离子过量进入细胞所造成的细胞损害。
不同点:
1、尼莫地平预防偏头痛的疗效不优于安慰剂。
2、氟桂利嗪预防偏头痛的证据充足,可明显减轻头痛程度,减少头痛频率。可能原因:氟桂利嗪可抑制组胺、5-羟色胺、前列腺素、多巴胺等血管收缩物质引起的血管痉挛,抑制细胞低氧、改善血粘度和红细胞的变形能力。
五、氟桂利嗪可引起
体重增加、抑郁症、帕金森综合征
氟桂利嗪临床试验中发现的常见不良反应见下表。
除上述常见不良反应外,氟桂利嗪还可引起帕金森综合征。
不良反应机制:
1、体重增加氟桂利嗪可影响下丘脑与垂体的内分泌导致体重增加和类似妊娠后反应。
2、瞌睡氟桂利嗪具有抗组胺作用。氟桂利嗪容易透过血脑屏障,与第一代抗组胺药相同,可引起瞌睡,推荐晚上服用。
3、抑郁症氟桂利嗪有抗组胺、抗5-羟色胺和多巴胺的活性,因此可引起抑郁。
4、帕金森综合征氟桂利嗪具有阻断突触后D2受体的作用,并阻止多巴胺与受体结合,致使乙酰胆碱占优势,而发生锥体外系反应。
氟桂利嗪的临床应用
10 问 10 答
Q1:老年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血压控制良好,否认其它慢性病史,此次发病诊断为「偏头痛」,是否可以应用氟桂利嗪预防偏头痛发作,如何应用?
氟桂利嗪针对偏头痛预防性治疗的起始剂量为:对于 65 岁以下患者开始治疗时可给予每晚 10 mg,65 岁以上患者每晚 5 mg。
Q2:患者在服药期间出现了抑郁伴双上肢抖动是否还继续应用该药物?
如在治疗中出现抑郁、锥体外系反应和其它严重的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
Q3:患者应用氟桂利嗪 2 个月后症状无明显改善,是否还可以应用该药物?
如在治疗 2 个月后未见明显改善,则可视为病人对本品无反应,可停止用药。
Q4:患者应用氟桂利嗪后治疗效果很好,如何维持治疗?服药达 6 个月是否还可继续服用?
如果疗效满意,患者需维持治疗时,应减至每 7 天连续给药 5 天(剂量同上)、停药 2 天。即使预防性维持治疗的疗效显著,且耐受性良好,在治疗 6 个月后也应停药观察,只有在复发时才应重新服药。
Q5:若该患者间断出现「眩晕」临床诊断为「前庭性偏头痛」临床该如何用药?
每日剂量应与上述相同,但应在控制症状后及时停药,初次疗程通常少于 2 个月。如果治疗慢性眩晕症 1 个月或突发性眩晕症 2 个月后症状未见任何改善则应视为患者对本品无反应,应停药。
Q6:如果患者因「高血压脑出血」住院,住院期间出现偏头痛发作频繁,是否可以应用该药物?
急性脑出血疾病的患者不建议应用氟桂利嗪治疗。
Q7:癫痫患者同时患有「偏头痛」是否可以应用该药物预防偏头痛发作?
因该药物可阻断钙超载而防止阵发性去极化,细胞放电,从而避免癫痫发作,不仅可以预防偏头痛发作,也是抗癫痫治疗的辅助用药。
Q8:氟桂利嗪最佳服药时间是?
推荐睡前服药,食物可以影响盐酸氟桂利嗪吸收,服药期间,睡前应避免进食。
Q9:当发生头晕或前庭性偏头痛时,临床医生通常会开出这样的联合用药处方:氟桂利嗪 + 倍他司汀,此种联合用药是否合理?
氟桂利嗪能抑制磷酸二酯酶,阻止 cAMP(环磷酸腺苷)分解成无活性的 5'-AMP,从而增加细胞内的 cAMP 浓度,抑制组胺、5-羟色胺、缓激肽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释放。可与组胺竞争性地结合 H1 受体,不具内在活性,发挥对组胺及其类似物的作用。
倍他司汀是组胺 H1 受体的弱激动剂,对 H2 受体几乎没有作用,是 H3 受体的强拮抗剂。H3 受体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中枢,倍他司汀能通过抑制 H3 受体,抑制组胺的自身负反馈机制,从而使已分泌组胺的作用时间延长。
因此,两者合用效果并不是相互抵抗的,可通过作用于不同的受体发挥相应的作用。
Q10:患有特发性震颤或帕金森的患者可以应用该药物吗?
盐酸氟桂利嗪可引起锥体外系反应,包括帕金森综合征、口腔运动障碍、静坐不能、面部震颤、急性斜颈等锥体外系反应,一般停药 2 周~6 个月可恢复。因此 65 岁以上、伴有家族遗传性震颤、特发性震颤家族史、锥体外系病史或帕金森病史的患者,服用氟桂利嗪时,更容易发生帕金森综合征,这些患者不建议应用该药物。
临床医生需要权衡利弊,以最短的疗程,最小的副作用达到最大的治疗效果。
氟桂利嗪
1.药动学
本品口服易吸收,达峰浓度(tmax)为2~4小时,但需要连续服药5~6周血药浓度达稳态,因此,用药初期效果不好时,不要急于增加剂量或调换药物。
本药血浆蛋白结合率高(>90%),体内分布广泛,组织中药物浓度大于血药浓度,组织中药物可缓慢释放入血,可通过血脑屏障。
主要在肝脏中代谢,大部分代谢产物经胆汁排泄。半衰期(t1/2)约18~19日。
2.用药目的
适应症:(1)偏头痛和(或)丛集性头痛的预防及治疗;(2)慢性每日头痛的治疗和预防;(3)脑血供不足、脑卒中恢复期、脑动脉硬化症、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前庭性眩晕、耳鸣和间歇性跛行等周围性血管病;(4)癫痫辅助治疗。
3.成人用法用量
口服:
(1)脑动脉硬化、脑梗死恢复期5~10mg/d。
(2)中枢性和外周性眩晕者、椎动脉供血不足者 10~20mg/d,分2次服用,2~8周为1个疗程。
(3)特发性耳鸣者一次10mg,每晚服用1次,10 日为1个疗程。
(4)间歇性跛行10~20mg/d,分2次服用。
(5)偏头痛预防5~10mg/d,睡前服用。
4.儿童用法用量
由于本药能透过血脑屏障,有明确的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且儿童中枢神经系统对药物的反应敏感;代谢机能相对较弱,目前虽无详细的儿童用药研究资料,原则上儿童慎用或禁用此药。
5.不良反应
(1)中枢不良反应:①嗜睡和疲惫感为最常见。②长期服用者可出现抑郁症,以女性患者较常见。③锥体外系反应:表现为运动徐缓、震颤、强直,静坐不能,下颌不自主运动等。多数在用药3周后出现,停药后消失。老年人中容易发生。④少数患者可出现头痛、失眠、焦虑、虚弱等症状。
(2)消化道不良反应:口干、恶心、胃部烧灼感,胃纳亢进,进食量增加,体重增加等。
(3)其他少数患者可出现皮疹、多形性红斑、卟啉病、溢乳、肌肉酸痛、复视、视物模糊等。这些症状多数为短暂性。
6.禁忌证
(1)对氟桂利嗪、桂利嗪或其制剂中的成分过敏者。
(2)有抑郁症病史者。
(3)有锥体外系症状者。
7.慎用患者
(1)驾驶员和机器操作者慎用,以免发生意外。
(2)肝功能不全者慎用。
8.注意事项
(1)服药后疲惫症状逐步加重者应当减量或停药。
(2)严格控制药物应用剂量,当维持剂量达不到治疗效果或长期应用出现锥体外系反应时,应当减量或停药。
(3)哺乳期妇女,由于本品随乳汁分泌,哺乳期妇女使用对乳儿可能有危害。
9.相互作用
(1)与酒精、镇静催眠药合用时,镇静作用增加。
(2)与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等药酶诱导药合用时,可以加快氟桂利嗪的代谢,使其血药浓度降低可能需要增加使用剂量。
(3)肿瘤患者进行放射治疗时应用氟桂利嗪,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可提高10~20倍。
(4)在应用抗癫痫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氟桂利嗪可以提高抗癫痫疗效。
来 源 / 药评中心
2025年卫生资格考试已进入备考季!华医题库更新速度快、视频 / 刷题 / 模拟试卷等功能全、每日可免费刷题练习,点击卡片,开启复习之旅~
(其它学习途径:打开掌上华医→点击“医护助考”)
*此处为课程推广广告
点击上方卡片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