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国防部自2015年介入也门冲突后,虽然它在装备、训练、人数等客观因素占据上风,取得了一定的战绩,可是,随着胡塞武装节节胜利,沙特军队即便拥有技术优势也不断败退,心理受到巨大压力的官兵开始出现厌战情绪导致出现逃跑、溃散、投降等……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沙特军方逐步引入战前心理筛查制度,对部署士兵进行心理健康评估。这种心理健康评估机制包括:前线设立流动心理诊所,由军事心理学家和宗教顾问(穆夫提)组成混合团队,提供应激疏导。它以宗教干预占主导:60%的疏导内容为伊斯兰教义中的"吉哈德坚忍观";在利雅得、吉达的军事医院设立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专科,但仅覆盖约15%的返乡士兵;



按照沙特军方的想法,积极推广战时心理赋能计划应该可以改善沙特官兵的心理状态,提高他们的战斗力,可是效果恰恰相反:沙特军方的心理赋能体制执行困难与其社会体制、宗教信仰有很大关系;



沙特社会长期污名化心理疾病,士兵普遍隐瞒症状。也门作战部队中仅12%的PTSD患者主动寻求帮助;而且资源分配不均匀,心理赋能咨询优先保障军官和飞行员,普通步兵仅能通过热线电话获得有限支持(退役士兵匿名采访,阿拉伯新闻网2023年报道),至于占据主力地位的非洲雇佣军官兵,它们想都不用想了…况且,沙特军方的心理赋能方案主要依靠传统"托靠真主"(التوكل)的劝导方式对创伤后抑郁疗效有限,现代心理治疗技术渗透率不足30%;

阿联酋军方也建立类似的心理赋能体制,采用西方现代心理认知行为治疗,效果不错:PTSD确诊率只有19%。



也门惨败以后,付出惨痛代价的沙特在"愿景2030"计划中,沙特军方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合作培训首批200名专业军事心理医师(2024年1月启动),但基层推广仍需时间。当前服务仍存在三大矛盾:

1. 沙特社会传统伊斯兰医学观与现代心理学的冲突

2. 高自杀率(年均17例确认)与官方否认数据的矛盾

3. 沙特军方不准女性医护兵参与战地心理服务的宗教限制

尽管沙特在也门战场建立中东地区最完善的心理支持框架,但文化障碍和资源瓶颈严重制约实效:在保守伊斯兰国家推行军事心理健康服务,必须实现"经训指导"与"临床医学"的有机融合。未来3-5年将是沙特军改的关键观察窗口。



参考资料:沙特《国防医学杂志》2018年报告、2021年沙特国民警卫队研究数据、国际红十字会2023年评估报告、《柳叶刀》中东版2022年调研。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告知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