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4年的8月18日,一位村民老冯在怒江泸水六库石缸河村的一处矿山工地上偶然发现了一只受伤的鸟儿。
老冯从来没见过这种鸟儿,看上去就像是一种鹭鸟,但是仔细看看它面相又不是那么像鹭鸟。
这鸟的个头挺大,很是漂亮,老冯感觉很是兴奋,于是就给鸟儿拍了照片,上传到了一家网站上面,想让大家帮忙鉴定一下。
结果网友们七嘴八舌讨论了很久都没有结果,好像谁也没有见过这种鸟,直到第二天的凌晨,才有人说这可能是一种非常罕见的鸟。
后来他们将这只鸟送至西南林大,找了一位资深的动物教授进行鉴定,最终发现这只鸟是白腹鹭。
要知道白腹鹭可算是一种非常珍贵的鸟儿,全球范围内的白腹鹭也就勉强有个200来只,在中国露面的此时更是少之又少。
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时候白腹鹭就在中国出现过2次,只不过时间久远,而且还有一次是英国人目睹的。
所以这白腹鹭究竟在中国存不存在,当时还成了一个疑问。
直到2014年的时候,老冯拍下了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成为了中国首次获得的白腹鹭影像记录,才证明了国内有白腹鹭的存在。
但不幸的是,这只白腹鹭受伤了,尽管云南昆明野生动物园进行了数日的救助,这只亚成年白腹鹭还是死去了。
这实在是令人惋惜,因为白腹鹭在中国出现的时候真的没有几次,就连照片都寥寥无几。
后面2019年的时候,保山的一位男子也救下了一只虚弱的白腹鹭,不过这次幸好他们救活了这只白腹鹭,最后放生了。
这一次的救助与放生,为白腹鹭在中国的故事续写了一丝希望。
那么白腹鹭究竟是什么动物,为什么如此珍贵呢?
«——【·珍贵的白腹鹭·】——»
白腹鹭是鹭科中的“巨人”,成年个体身高可达1.2-1.4米,翼展超过2米,庞大的体型在鸟类中十分引人注目。
它整体羽毛以灰白色为主,头部和颈部的羽毛洁白如雪,顺滑而柔软,仿佛精心梳理过一般。
其背部和翅膀的羽毛则呈现出浅灰色,与颈部的白色形成鲜明对比,在阳光下闪烁着柔和的光泽。
白腹鹭的喙长而粗壮,呈黑色,尖端略微向下弯曲,这是它捕食的有力工具。
在觅食时,它那长长的喙能迅速而准确地刺入水中,捕捉游动的鱼类。
它的腿部修长且强壮,呈灰黑色,能够支撑起庞大的身躯,使其在浅滩上行走自如。
站立时,白腹鹭身姿挺拔,脖颈微微弯曲,宛如一位优雅的绅士,尽显王者风范。
而当它展翅飞翔时,宽大的翅膀有力地扇动,姿态轻盈而优美,长长的双腿伸直向后,与颈部的前伸形成一条直线,极具观赏性。
白腹鹭对生活环境要求算是比较高的,它们喜欢生活在没人打扰的地方,比如清澈宽阔且流速较快的河流浅滩上面。
这样的环境不仅能为它们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还能满足其对安全和隐私的需求。
白腹鹭的食物以鱼类为主,且偏好捕食个体较大的鱼,它们常常独自伫立在浅滩边,一动不动,宛如雕塑,耐心地等待着猎物的出现。
一旦发现目标,便迅速出击,利用长喙准确地将鱼捕获。
白腹鹭多数时间是单独活动,不喜群居,它们会在河边高大的松树上筑巢,这些松树通常高大挺拔,远离人类活动区域,能够为白腹鹭提供良好的隐蔽和安全保障。
白腹鹭每年都会繁殖一次,每次能下两三枚卵,在繁殖期间,它们对周围环境的变化更加敏感,任何细微的干扰都可能导致它们放弃巢穴,另寻他处。
白腹鹭对生态环境的严苛要求,使其成为了河流生态环境的指示物种,其生存状况能够直观地反映出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
虽然说人们经过评估认为白鹭的野外实际数量可能更低,自2007年开始就被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属极度濒危物种,一直到现在情况都没有改变。
白腹鹭数量稀少,主要是由其自身习性和人类活动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从自身习性来看,白腹鹭对环境要求极高,适宜其生存的栖息地范围十分有限。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符合白腹鹭生存条件的河流浅滩等栖息地日益减少。
同时,白腹鹭繁殖能力较低,每年繁殖一次就算了,每次产卵的数量还非常少,幼鸟的成活率也不高。
但是,根据不丹境内定点观测到的情况,业内的研究人员发现白腹鹭每年都能成功繁殖,但神奇的是幼鸟长大离巢后全都不知道去哪儿了。
就这样过了很多年,某个区域内的白腹鹭数量没有明显增长,这使得其种群数量难以得到有效补充。
白腹鹭这一极度濒危的物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它在中国的几次出现,每一次都让我们对其多了一份了解,也多了一份担忧。
如果没有有效的保护措施,或许白腹鹭将永远消失在这个地球上,那将是自然界不可估量的损失。
我们必须行动起来,保护白腹鹭的栖息地,减少人类活动对其的干扰,打击非法捕猎和贸易行为,让白腹鹭能够在地球上继续繁衍生息,守护这一珍贵而神秘的物种。
参考:
云南网《【生物多样性百科】脊椎动物·白腹鹭:被列入“地球上最稀有的50种鸟”》2020-5-13
云南网《全球仅200余只,云南小伙救下神秘大鸟》2019-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