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在《义勇军进行曲》首次灌制90周年纪念日(5月3日)即将到来之际,《义勇军进行曲》灌制地纪念馆(百代小楼)完成全面展陈升级,正式向公众开放。这座见证了中华民族最强音诞生的历史建筑,经过精心设计和改造,通过300余件珍贵历史文物、沉浸式场景还原与前沿科技互动体验,全方位、多维度展现国歌从创作到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壮阔历程。


完成全面展陈升级的百代小楼

多件珍贵藏品集中展出


高科技赋能沉浸式体验

百代小楼此次展陈升级,集中展出了多件珍贵藏品,最具历史价值的当数首版《义勇军进行曲》母盘(编号A2395),这是1935年由任光主持录制、俄籍音乐家阿隆·阿甫夏洛穆夫配器的最初版本唱片,标志着《义勇军进行曲》首次正式“唱响”世界。在展览现场,市民游客还可以聆听到经过数字化修复的原始录音,让人瞬间“穿越”到热血澎湃的首版《义勇军进行曲》录制现场。


国歌的十个版本

除了《义勇军进行曲》,这一时期还诞生了一大批催人奋进、激情澎湃的优秀音乐作品,这些壮怀激烈的歌曲的曲谱,以及《解放区的天》《军队向前进》等新中国首批黑胶唱片,都在新展陈中亮相。

在现场,观众还可以看到1949年第一张国歌唱片及当年10月1日《文汇报》“国歌唱片今日灌成”的报道原件。

本次展陈升级的亮点还在于将现代科技与历史展示完美结合。多媒体电子屏循环播放着影片《百代会客厅——时空汇响》,宛如《义勇军进行曲》铿锵有力的前奏,瞬间将观众的思绪拉回到那个气壮山河的风云时代;观众还可以通过现代化展陈设备,聆听老唱片中那些回荡着时代余响的“声音记忆”。

他们把《风云儿女》看了多遍


就是为了学唱这首歌

“这次百代小楼的展陈升级不仅讲清楚了《义勇军进行曲》的来龙去脉,成为国歌的过程,还把这首歌的创作地、首唱地、灌制地连成一片,将其历史发展脉络交代得非常清楚。”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宣教处原处长徐国梁全程参与了此次展陈升级的规划,在他看来,此次展陈的一大亮点,是把国歌的“唱响地”作了浓墨重彩的宣传。


展览吸引了不少观众

1935年5月,由许幸之执导,田汉、夏衍编剧的电影《风云儿女》公映,作为电影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传唱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风云儿女》的首映就是在金城大戏院,也就是今天的上海黄浦剧场。

“当时电影放映的场景非常感人,有观众看了一遍又一遍,就是为了学唱这首《义勇军进行曲》。”徐国梁表示,到了后来,每次《风云儿女》在播放到《义勇军进行曲》主题旋律的时候,观众就跟着一起合唱,唱了一遍又一遍,“每次播放都会出现这种非常动人的、壮观的场面”。

据了解,这一动人场景在展陈中也有体现,刘良模在南市体育场组织“民众歌咏会”,有将近5000人同时唱响《义勇军进行曲》。“把当时《义勇军进行曲》动员人民群众进行抗战的力量,以及人民群众在歌曲的感染下奔向抗日前线的场景,描述得很清楚。”徐国梁说。


观众频频举起手机拍照

百代小楼在当时是上海的文化地标之一,《义勇军进行曲》在这里进行灌制后,不仅在上海唱响,在全国唱响,还响遍了全世界。徐国梁说,这个事情还有个有意思的花絮,当时《义勇军进行曲》在美国播放后,对方还把版权费用专门寄到了聂耳的老家。

据了解,为纪念《义勇军进行曲》诞生90周年,百代小楼还将在“五一”期间举办《聆听百代》公益导览和音乐快闪等精彩活动。

记者:王永娟、施昱辰

编辑:宁平英

审校:韦丽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