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使人不断向外追逐的,都不是真正重要之物,真正重要的,在于自主与心安。
——傅佩荣
什么是最理想的人生状态?
庄子用八个字来描述,叫做“其寝不梦,其觉无忧。”
一个人睡觉时不做梦,醒来之后也没有忧愁,实在是令人羡慕的事。
但现实中,又有几个人可以达到“无梦与无忧”的境界?
1
重复的梦境
以梦来说,虽然看似幻觉,却充满暗示作用。
庄子“不梦”的境界一般人难以达到,却可以借由梦境,审视自己的内心,获得某些启发。
现代人活得很累,有时候连做梦都累。
多年以来,我常常做一个内容相似的梦。
就是在准备移居或搬家时,总有一些精巧的饰物或用品无法带走。
到底要割舍掉什么?在梦里也是犹豫不决。
奇怪的是,越是要“放下的”,越是萦怀于心;那些决定要带走的,反而显得模糊不清了。
梦中的惆怅心情,在睡醒之后转为茫然。
这种感觉促使我思考,究竟“拥有”是什么?
2
减少累赘之物
谈到“拥有”,马克思早就提出警告:
一个人“有”的越多,他就“是”的越少。
譬如,有钱人忙着维持资产继续赚钱,他就没有时间与精力“做他自己”,过他真正本性所想要的生活。
当代存在主义进而指出:“拥有即是被拥有。”
譬如,我有一辆车,固然为我带来许多方便,但是相对的,这辆车也拥有我,我必须为它找停车位,为它加油、定期保养、交罚单,烦恼伤神。
这样说来,我拥有的财物越多,我就越不自由。
老子说:“不贵难得之货,使民心不乱。”
意即不去看重稀有之物,自然心平气和了。
何止是稀有之物,连日常生活中多余的摆饰,都可能扰乱我的心,难道不正说明问题所在吗?
毕加索说:“艺术就是要剔除那些累赘之物。”
这句话不仅适用于艺术,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当你的内心被各种日常琐事、杂物填满,被搅得烦乱不堪,又怎么能平静下来,发现真正的快乐呢?
所以,别忘了定期给自己的心做清洁,那些杂乱累赘之物,趁早清理掉。
剔除累赘,内心才能豁然开朗。
3
简单朴素过日子
再来说“忧”:人只要活着,就不能免于“挂念”。
人间情感的本质正是挂念,也即是一切忧的来源。
宗教家说:“烦恼是智慧的开端。”
哲学家说:“学习与烦恼一起生活。”
具体的方法,则是学会“简单朴素过日子”。
要做到这一点,则要设法分辨“需要、想要与重要”这三者的差异。
人的“需要”其实很有限,现代社会为人类生存提供了丰富资源,若想维持基本的生活,应该不是难事。
但是,“想要”的问题就复杂了,它牵涉个人的想象与欲望,并且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
只要有人起哄、有人倡导,大家就误以为“想要”就是“需要”,然后群起效法。
社会上大行其道的广告效应,就是证明。
人生在世,不能没有“想要”的东西,关键在于分辨它是否“重要”。
然而,“重要”有无客观的判断标准?
有人认为健康重要,于是参加健美活动或瘦身训练;
有人认为心灵重要,于是参加宗教修行或皈依大师;
其他可以列为重要的还有知识、爱情、权力、金钱、道德,等等。
如此一来,岂不是一团混战?
4
人生真正重要的东西
无法否认,“重要”确实有个人选择的余地,并且没有普遍认可的标准。
那么,我们不妨由“效果”来判断:
当一个人选择了重要之物后,他应该体会到生命内在的满足与满意。
换句话说,凡是使人不断向外追逐的(包括名利、大师、福报等),都不是真正重要之物。
依此衡量,人生真正重要的,在于自主与心安。
“自主”,是指自觉什么是该做的就去做,减少被动与勉强的成分。
换句话说,就是要由别人告诉我“你应该如何”,转变为我告诉自己“我应该如何”。
“心安”则是由于了解自己的一切遭遇都是自主选择的后果,因此无怨无悔,坦然面对。
睡觉时是否做梦,往往由潜意识操纵,不是我们所能安排或决定。
若是从梦中得到暗示,调整自己的生活态度,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而醒来之后能否无忧,就全在乎我们自己了。
了解简朴的观念,可以帮助我们减少烦恼,也不失为一种处世的智慧。
现代人在物质上丰足富裕,在精神上却日渐贫乏。
想要关照自己的内心,不妨多向老庄请益。
庄子的“其寝不梦,其觉无忧”,便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点击右下角在看,与更多朋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