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编者与同事苏亚兵共同采访了当年的鼓车文化节,拍摄了许多照片。当时临汾日报晚报版以图文形式刊出。一晃就是13年,今日翻出照片,仍然记忆犹新。


当睥,4月6日,第五届襄汾尉村鼓车文化节活动达到了顶峰,方圆十里八乡的乡亲们云聚尉村观赏成功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创新的该村鼓车活动。


据传尉村跑鼓车活动早在公元前718年就产生了,尉村一带是古晋国“鄂国公”的流亡地盘,是唐朝将领尉迟恭的“职田庄”。尉迟恭在此屯兵、屯田,训练军队,击鼓练兵,使得鼓车文化发扬光大。而尉村的鼓车是集鼓乐表演和体育竞技为一体的艺术形式,鼓与车在韵律和运动中的完美结合,是这一方人文区别于其他锣鼓表演的鲜明特点。


一村民介绍,2008年该村首届鼓车文化节及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启动仪式同时启动,申报材料上是五面鼓,而仪式却多出了一面鼓,多出的一面鼓也没有影响该文化活动的“申遗”进程。后来有人说,这是尉村人创新了尉村鼓车文化。从2008年起,六面鼓,每到当年的农历三月十四到三月十六的鼓车文化节都会亮相,分属六面鼓车的村民从三月十四那天起,就会拉着鼓车在村中的街道转悠,也称为“溜鼓”。



一位上年纪的村民说,尉村的鼓车文化在创新也在发展壮大。在“申遗”之前,拉鼓车的绳子村里的妇女们是不允许上手,自打“申遗”成功后,每年的鼓车文化节上,除少年儿童、老弱病残外,村里的男男女女都上手,兴高采烈地拉着鼓车的纤绳在村中的街道上“溜鼓”,村里不但有女的参与“溜鼓”,还有女子鼓车队。而一小商品店的年轻妇女持浓重的汾城口音插话说,时代在发展,男女也平等,女的拉鼓车也高兴,女的拉鼓车也更有看头。



今年的鼓车文化节除了“溜鼓”和六面鼓车的“鏖战”场景,还有歌舞、武术等到节目助兴。不同的是今年的跑鼓车更注重安全,跑的最快的前面有摩托车领队,不断提醒“慢点、慢点”下坡的地方也有人提醒,村里街道上也张贴尉村三月古会跑鼓车安全规则:非成年人不得在鼓车道上乱跑、乱窜和逗留,老人和儿童看跑鼓车必须要有监护人。任何人不得酒后拉鼓车……。


请欣赏短视频

投稿邮箱348132359@qq.com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