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戳上方蓝字 「李子说」 关注

记在前面

读书不是为了一纸文凭,而是为了成为一个有温度、会思考的人。

读书不一定能前程似锦、功成名就,但至少可以让你出言有尺、嬉闹有度、说话有德、做事有余。

读书是为了让你在跌宫起伏的生活中拥有处事不惊的内心,让你在未来能独自渡过那些漫长的岁月,而不怨天尤人。


晨光斜切过纱窗时,我就手在木桌上摊开一本书,纸页翻动的窸窣声里,墨香混着窗外的槐花香漫上来,像某种秘而不宣的约定——那些沉睡在铅字里的灵魂,正等着与现世的目光相遇。

读夏目漱石的《心》时,梅雨季的潮湿渗进每一行文字。犹记得在镰仓海边的那一段独白,让我在燥热喧嚣的午后,仿佛忽然触碰到了百年前某个孤独者的指纹。他说"人类终究无法互相理解",可当我在泛黄纸页上描摹他的彷徨,那些跨越时空的震颤,分明在证明着某种隐秘的联结。文字是最温柔的凿子,在人与人之间凿开细窄的光缝,让我们得以窥见彼此灵魂的褶皱。


深夜读《陶庵梦忆》,烛影摇红中,张岱笔下的西湖雪夜渐渐漫出纸面。舟子的"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让我想起曾经于北京的冬夜里在故宫看雪,红墙映着琉璃瓦上的白,忽然懂得古人为何要在风雪里独钓天地。书里的世界从不是镜像,而是棱镜,将现实折射出千万种可能——在钢筋森林里困守的人,能借文字的翅膀掠过宋元的山水,在数字洪流中漂浮的灵魂,可于泛黄典籍里触摸到千年前的体温。

读加缪的《西西弗神话》时,适逢情绪低谷,而那个永无止境地推石上山的荒诞英雄,却在书页间与我对视。他说"登上顶峰的斗争本身足以充实人的心灵",那些被反复划掉又重写的段落,像岩壁上的凿痕,渐渐在我心里凿出一条向上的路。原来读书有时不是取暖,而是淬火,让困惑在思想的熔炉里锻打,最终淬成照亮前路的火星。


最难忘在街边书摊淘书时偶遇一本旧书,扉页上有褪色的钢笔字:"1993年秋,在宿舍走廊借路灯读完。"想象着某个年轻人在寒夜里捧着书,让昏黄的灯光同时照亮文字与梦想,忽然觉得所有的阅读都是一场隐秘的接力。我们接过前人手中的火炬,又将自己的温度烙进纸页,等待某个未来的读者在某个清晨或深夜,与我们的灵魂轻轻相认。

暮色爬上窗棂,书架上的书影在渐暗的光线里化作了一片朦胧的森林,每一本都是通向不同时空的小径。那些被文字浸润的时光,早已悄悄改变着我们看世界的方式——当我们在地铁上读聂鲁达的诗,拥挤的车厢会突然长出玫瑰;当我们在异乡的旅馆翻开《论语》,陌生的街道便有了穿越千年的亲切感。读书的意义或许就藏在这些细微的震颤里:它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同时经历千万种人生,在转瞬即逝的时光中,握住了某些永恒的东西。

此时的晚风,柔柔地翻看着木桌上的书页,恍惚间看见无数光点从字里行间浮起,像散落在时光长河里的星星。原来每个认真读过的句子,都在我们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有的开出记忆的花,有的长成思想的树,最终共同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星空。而我们始终在这片星空中行走,一边采撷前人留下的星光,一边试着让自己的生命也成为别人书页里的一束微光。

合上书本时,指尖还留着纸页的纹路,像走过一段布满故事的石板路。书是会等人的!于刹那间我仿佛有一丝明白了读书的意义,或许就是在文字搭建的时空中,我们既是匆匆过客,也是永恒的归人——每一次翻开,都是一次重逢;每一次合上,都是为了带着更广阔的世界,重新拥抱眼前的生活。


推荐点读☞

推荐点读☞

推荐点读☞

推荐点读☞

推荐点读☞

更多原创请关注『李子说』公众号

价值

你若喜欢,请点个在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