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参考消息网报道,4月30日凌晨,巴基斯坦新闻与广播部长塔拉尔称,巴方已掌握可靠情报,印度计划在未来24至36小时内向巴基斯坦发动军事攻击。
此前一天,巴基斯坦卡拉奇证交所紧急启动熔断机制,印度Sensex指数断崖式暴跌5.2%。两国汇率市场出现剧烈波动。
自上周印控克什米尔发生针对游客的致命袭击以来,印巴相互制裁,地区紧张氛围不断攀升。如今,两国真的走到了战争边缘?
印度要“动武”了?
巴基斯坦高官塔拉尔30日在社交媒体上称,巴方已获得可靠情报,印度准备以毫无根据的指控为借口,在未来24至36小时内发起军事攻击。他誓言,任何侵略行动必将遭到巴方坚决反击。
事实上,巴方此类警告并不新鲜。一天前,巴基斯坦国防部长阿西夫称,印度的“军事入侵”迫在眉睫,巴基斯坦处于高度戒备状态。
截至目前,尚未看到印度官方回应。不过,印度军方28日称,印巴边境哨所连续四晚发生交火。
从攻击警报到哨所枪声,印巴边境火药味弥漫,这一切还要从一周前说起。
4月22日,安全人员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帕哈尔加姆镇附近警戒 新华社/法新
本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游客遭枪击事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印度迅速将怒火发泄在巴基斯坦身上:指认巴基斯坦牵涉其中,并实施暂停《印度河水条约》、关闭边境等一系列报复措施。
巴基斯坦不甘示弱,否认指控的同时采取暂停贸易往来、关闭领空等一系列反制措施,引发局势升级。
自那以后,外界目光一直集中在印度下一步行动上。它会做出更大胆的选择吗?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研究所所长胡仕胜指出,印度遭遇2008年以来最严重的平民遇袭事件,莫迪政府必须展现强硬态度以维护其“国家安全守护者”形象。但考虑到以下因素,局势不太可能升级为不可控或大规模冲突。
从事件本身看,依据现有信息,此次袭击可能是巴基斯坦境内极端组织等非国家行为体所为,并非巴政府或军方势力。因此,印度过度反应可能遭到国际社会的谴责。
从实际操作看,印度若要开展大规模军事行动,需把原本主要部署在中印边境的军队调往巴基斯坦方向。印度对此有所顾虑。
从外部压力看,特朗普自诩“和平总统”,正积极推动美印贸易谈判,力求率先达成协议。因此,美国不希望印巴局势升级分散莫迪精力,干扰其经济议程。
从潜在风险看,虽然巴基斯坦整体实力和常规军力远不及印度,但其拥有战略与战术核武器,且战术核武器数量多于印度,投放能力较强。印度贸然行动,极有可能引发巴基斯坦的强烈反击,从而推升局势失控风险。
“最好的复仇是冷战。”印度退役将军迪彭德拉·胡达说,政府不要被公众情绪所左右。
巴基斯坦处于守势?
一些印度观察人士对巴基斯坦发出的印方“动武”警告表示怀疑。
印度真要采取行动,可能会优先考虑战略突袭。如果此类计划正在进行中,印度将严加保密。一旦信息外泄,出其不意的效果就将丧失。在此情形下,巴方高调发布警告,可能有意抢在印方采取行动前引发舆论关注,推动全球干预,从而扭转自身不利局面。
上述说法不无道理。自本轮对峙发生以来,外界普遍认为,印巴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攻防差异:印度处于攻势,手握更多战略筹码,包括印度河水资源。巴基斯坦则处于守势,存在较明显的战略短板。
印度上周单方面暂停《印度河水条约》,打破了两国在水资源利用上的长期平衡,也对巴基斯坦高度依赖印度河水资源的农业发展带来冲击。
不过,巴方真的甘愿一直被动应对?印度“断水”威胁对其伤害究竟有多大?
“总的来说,此次袭击造成印度重大人员伤亡,巴基斯坦在道义上处于守势,以因应印度的行动为主,但巴基斯坦不会退让。”胡仕胜指出,它仍握有一些反制手段与策略,包括战术核武器数量占优,呼吁联合国等第三方中立调查,仍被美国视为南亚次重要伙伴等。
此外,对巴基斯坦政府而言,外部威胁也有助于凝聚国内共识、缓和内部矛盾。
反观印度,“局势升级并非莫迪政府所愿。”胡仕胜指出,就战略优先级而言,莫迪目前的头等大事是“产业兴国”,抓住美国对中国挥出“关税大棒”的“战略机遇期”,吸引外国投资,发展印度制造业,助推印度成为产业大国。如果地区局势持续动荡,将打击外资信心,让印度付出不必要的代价。
莫迪就袭击事件召开会议
基于上述考量,胡仕胜预计,莫迪会在强硬表态与实际克制间寻求平衡。
至于备受关注的“断水”之争,胡仕胜指出,印度将水资源武器化,加剧双方敌对,但对巴基斯坦的实际冲击有限,短期内难以造成根本性、颠覆性影响。
一来,气候变化导致降水分布不均,印度想在上游控水效果存疑。
二来,印度仅控制印度河20%的水量,且其境内大坝不多,储水能力不足。
三来,巴方在下游建有不少水利设施,如杰拉姆迪拉姆水电站等,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其对水资源的调配和利用能力。
印度前驻巴基斯坦高级专员阿贾伊·比萨里亚认为,印巴之间仍维持一定的战略平衡。印方有可能采取有限、有针对性的军事行动,如空袭或暂时入侵;巴方也可能会以某种方式报复。但从长远利益考量,双方都有意愿寻找缓和局势的方法,都不想卷入更广泛的冲突。
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谢里夫呼吁联合国依照安理会决议协助解决克什米尔问题
地区局势更加破碎
南亚风云再起,恰逢全球经济增长脆弱、市场风险偏好恶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之际。
在此复杂背景下,外界认为,印巴冲突已超越地区范畴,正通过多种渠道在世界范围内掀起涟漪。
金融市场首当其冲。
印度是全球第五大经济体,其所在的南亚也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随着地区局势不确定性升高,市场陷入不安。投资者纷纷调整策略,货币、股市和债市均有反应。
29日上午,印度卢比对美元汇率暴跌至86:1的历史冰点。巴基斯坦卢比同样疲软不堪,最近一周对主要货币的汇率跌幅已超15%。同日,巴基斯坦卡拉奇证交所紧急启动熔断机制,银行股板块15分钟内市值蒸发23亿美元。印度Sensex指数在孟买早盘断崖式暴跌5.2%,创下2020年以来最大单日跌幅。
经贸和供应链面临严峻考验。
印巴相互施加制裁,不仅破坏双方关键经济联系,也将对食品价格、旅游业和货运物流等造成冲击。
尽管两国不是顶级产油国,但南亚局势升级可能导致能源运输和航线不稳定,进而推高保险成本、扰乱供应链,引发油价波动。
地区政治格局或将受到影响。
胡仕胜指出,从地区治理角度看,印巴关系缓和进程进一步受阻,地区合作与一体化建设的难度加大。
“当前,孟加拉国局势动荡,孟印关系交恶、跌入历史谷底,孟巴关系迅速升温。这种变化使印度在东西两侧均感受到很大牵制。”胡仕胜注意到,在此背景下,印度正与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展开互动,试图将阿富汗作为其制衡周边的重要“棋子”。
种种迹象表明,“整个地区的地缘博弈正迎来新格局,南亚局势正朝着更加破碎和动荡的方向发展。”胡仕胜说。
作者:解放日报 安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