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是太空与您相伴的【第2564

编者按

2025年,《神剑》迎来创刊四十周年。四十年间,这本杂志以文字记录中国国防科技的壮阔征程——从“东方红一号”的轰鸣到“神舟”飞天的豪迈,从两院院士的赤子之心到航天员家属的默默坚守。每一篇文章都是时代的印记,让科技的温度穿透专业术语,让奉献者的故事被看见。

我们珍藏的不只是“冰心散文奖”“解放军文艺奖”的荣誉,更是那些直抵人心的叙事:香港回归夜的直升机轰鸣,抗洪前线军校学子的青春堤坝,实验室里不灭的灯火。这些文字让“神剑”不仅是国之重器,更成为千万奋斗者的精神图腾。

值此创刊四十周年,“我与《神剑》四十年”征文精选佳作,既是对过往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期许。愿我们继续以文学为桥,让更多平凡而伟大的故事,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

《神剑》的眼睛

吕政保


2002年的一天,我在塔城军分区宣传部办公桌看到一个黄色的牛皮纸信封,上面写着“吕政保同志收”。

很明显,这个是寄给我的。可我还是不敢轻易去打开它。因为我不敢断定,它里面装的是退稿,还是退稿加一本刊物供我学习,抑或真是装着有我文章的样刊。正犹豫不定时,被比我先来分区学习的李班长看到了。

“你小子厉害呀,文章都发到《神剑》上了。”他边说边把那个大信封拿过去,当着我的面很利索地撕开。

“别乱讲,怎么可能呢?”在杂志上发表哪有那么容易。

“别装!”李班长的个性决定了他的言行,他又补充了一句,“发没发表,打开一看不就知道了。”

信封被撕开了,李班长翻到目录,眼睛从上往下搜索,我的眼睛当然比他盯得更紧,很快在“军苑新绿”栏目里,看到《拉水的牛》几个字后目光火速右移,“吕政保”。我赶紧从李班长手中抢过杂志,一定要先睹为快。

李班长倒也不跟我比力气,而是把头凑过来。我双手微抖地翻到第130页。

“为连队拉了十年水的老牛,一晃离开我们五个春秋了……”


我起初是在心里默念,念着念着就念出声来,觉得不妥,又默念,可又再次念出声,只好压低嗓子。李班长看不惯我缩手缩脚、瞻前顾后的样子,他从我手中拿过杂志,用他的山西腔读了起来:“老牛不老的时候,是头野牛。不用说,那天的天空很蓝,云白风清,野牛就选择了这样的一个好天气在边境线上吃山坡上的绿草,不知是野牛的精心策划还是粗枝大叶,那次就餐选错了地方。野牛吃得正来劲的时候,被连队巡逻的官兵发现了……”

“你们在干啥?”见魏主任进来,李班长赶紧说在读吕政保写的文章。发表在《神剑》上了。说完,赶紧把杂志递给魏主任。

魏主任先看了看封面。封面以深邃的宇宙为底色,神剑二字贯穿天头地脚,醒目出一种雄心壮志。“不错。”魏主任边说边进入内文,再看了看我的那页文字,“《神剑》这刊物真的不错,它放眼国防科技前沿,又格外留意基层,留意边防,培养基层作者。这家刊物有档次,有格局,有情怀。除了新闻报道,你们还要用文学的笔,把边防的好故事写出来,投出去。

我们受到莫大的鼓舞。一边回答“是”一边把魏主任送到办公室门外。李班长比我先到宣传科学习,比较熟悉情况。他说,魏主任工作之余,就伏案写作,除了写政论类的文章,还抽空写小说,而且一整就是中长篇。出版了《一个团政委的接待日记》《最初的生活故事》等多部文学著作。尤其是《最初的生活故事》, 把特殊年代的边防故事写出了一股“童话般的纯净”。

李班长走后,我再次拿起那本杂志,把《拉水的牛》又从头至尾一个字一个字妥妥地读完。最后看到“责任编辑/兰宁远”字样。世界上很多事情就这么奇怪,一篇文章跟一本刊物建立了联系,一篇文章,让两个陌生人的名字联系在了一起。还有魏主任对《神剑》“有档次,有格局,有情怀”以及关心培养基层作者的评价,让我这样一位俨然戈壁小草的作者,平添不少勇气与信心。


我军校毕业后,分配到雀干托盖边防连。唐指导员在一次聊天中给我讲起连队那头拉水的牛的故事,把我听得心潮澎湃。指导员又把我带到营院的后山,在一个小土包旁停下来,这就是老牛的墓,我看到一块木条,写着“老牛之墓”,木条已经泛现戈壁大漠的色彩。“鉴于它给连队所做的贡献,连队给它报请了三等功。它是连队的功臣!”唐指导员用不平静的语气评定了老牛一生的功绩。

在连队,我发现不少官兵的嘴唇干裂,指甲凹陷,一张脸被大漠风刮得黑不溜秋。我的脑海便总是将老牛与官兵联系在一起。他们跟老牛肯定有某种共通性。这种认知也坚定了我写边防的决心。边防需要军人来驻守,这些军人们也把驻守边防当作一种信仰和使命充实他们的人生。而我想做的就是告诉山外的世界,中国的边防线上,有无数这样默默坚守的守卡汉子。他们的青春、他们的汗水、他们的生与死、他们的人生辉煌都与边境线上界河界碑的雄伟、雪峰戈壁的孤寂建立了血肉般的关联。

我开始留意连队的马、留意连队的狗,留意留队的红哨楼,留意连队的风与雪,留意连队每一处平凡而动人的景致,留意官兵细微而触发心灵软点的动作。努力把它们写进诗歌。

可大多还是存放在电脑里,或挑一些投给其他没投过的刊物碰运气,反而不敢冒然趁热投《神剑》,害怕被编辑老师看出“也就这个水平”,从而挪开视线。还好,《解放军报》《解放军文艺 》《军营文化天地》等报刊也发表了我的一些小诗短文,我便多少有了些“写稿自信”,相信了同样酷爱写作的辛参谋的话:边防盛产文学。我们要做好文学的搬运工。

可《神剑》却深刻烙在我的脑海里,煎熬了近两年时间,一股再投《神剑》的想法潮涨去不潮落。我便将从一堆写好的诗歌中“矮子堆里挑将军”般地整理出几首,再次投给《神剑》。但我不敢奢望会发表。一位无名作者给刊物投稿,大多是“单向行车道”,听得最多的是“石沉大海”,可心里又特别渴望能再次收到牛皮纸大信封。


还真收到《神剑》样刊了。编辑老师从中选了几首以《高原兵魂(组诗)》模式刊发在2005年第1期。铜板纸封面显得沉稳而厚重。我自是反复念着刊发的那几首诗。尤其是《包泥土的战士》那首,让我读得不厌其烦,读得眼眶潮湿。倒不是那首诗写得多有诗歌艺术,而是让人久久难忘那位战士的举动。

这位战士来自湖南,他也打听过新疆的气候条件,离家乡隔山隔水数千公里,自己又不曾出过远门,担心想家,担心水土不服。又听说带一包家乡的泥土,放在身边,可以治疗思乡之情,可以缓解他乡的水土不服。就悄悄包了捧家门口的泥土,带到边防。进入老兵期,快退伍了,他又担心回到家乡后想念部队,忘不了双脚丈量了无数遍的巡逻路,忘不了那座相依相守了近千个日日夜夜的红哨楼,又悄悄地包了捧哨卡的泥土带回家乡。这个细节真的让我刻骨铭心。诗不长,我把它摘录下来吧。

包泥土的战士

快出发的那天

战士悄悄地包一捧家门口的泥土

听老一辈说

人在异乡

水土不服

赤诚的双脚丈量了几年

巡逻路上的沟沟坎坎

稚嫩的脸上影存了

守卡日子里的大漠风沙

一晃又到了回家的时候

战士再次悄悄地包一捧哨卡的泥土

当日后相思泛滥成灾时

或许那捧哨卡的泥土

便是挡洪的堤

2007年,我从边防团队被调到《西北军事文学》当文学编辑。杂志社之间有互赠刊物的传统。我便能经常阅读到《神剑》《解放军文艺》《西南军事文学》等刊物,每每捧读这些刊物,内心生出几分亲近感。2013年我到北京参加中国青年作家代表大会时,见到兰宁远老师有了面对面零距离交流的机会。他英俊,一双眼睛睿智而温暖。这迅速消融了彼此的陌生感。交流中他谈到了我的诗和散文,说我的文章有生活基础,能读出一种没被写作技巧格式化的原生态味道。我则把分区政治部魏主任对《神剑》的赞赏性印象说给他。

兰宁远老师听后笑了笑,说道:《神剑》确实每期都会择优编发一些基层作者的稿件。这些稿件抛开有些稚嫩不说,其热气腾腾的生活味,汗浸枪托的场面感,哨楼上哨兵画“正”字的心思表达,基层读者读到这样的文章,会觉得更贴近他们的阅读期待。这反而会拉近作者、刊物、读者三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再说,大树都是从小苗长成的,刊物理该给一棵小树成长的土壤。你现是《西北军事文学》编辑了,又是从基层起来的,相信你比我会有更深的感受。


作者简介

吕政保,原《西北军事文学》杂志社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有作品在《诗刊》《中国作家》《北京文学》《解放军文艺》《中国艺术报》《文艺报》《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诗集《金色课堂》获第八届团中央“五个一工程”奖。

来源 |《神剑》2025年第2期

作者 | 吕政保

图片 | 《神剑》、网络

专栏主笔 | 姚杜纯子

组稿编辑 | 刘心继

对 | 樊瀚文

主编 | 张文军

邮箱 | ourspace0424@163.com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