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困人员作为社会救助体系中最困难、最脆弱的群体,其医疗保障问题始终是民生保障的重点和难点。高唐县民政局主动作为,聚焦特困人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痛点,积极探索新的救助模式,创新打造“慈心相助‘医’路守护”社会救助品牌,通过整合慈善资金,为全县2244名特困人员购买医疗补充保险,成功构建起“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医疗补充保险”四位一体的医疗保障机制,实现了特困人员医疗保障从“基本覆盖”向“质量提升”的跨越,走出了一条具有县域特色的医疗救助兜底保障新路径。
创新机制,构建四位一体保障网络
高唐县民政局联合医保、卫健等多部门深入调研发现,全县特困人员中,患慢性病的比例达18.23%,其中患高血压、糖尿病的人员占比3.25%,且年度住院率高达48.8%。尽管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已全面覆盖,但部分特殊药品、诊疗项目的费用仍需个人承担,医疗负担沉重。
为有效解决特困人员的医疗困境,高唐县民政局积极探索“政府引导、慈善助力、精准保障”的救助模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医疗补充保险”四位一体的医疗保障机制。县民政局加强“政府主导+慈善参与”的协同机制,将慈善资金使用与社会救助体系深度融合,制定了《高唐县特困人员医疗补充保险实施方案》,明确保障对象为纳入城乡特困供养范围的人员,保障内容涵盖基本医保目录外药品、耗材、诊疗项目,以及住院期间的护理费、康复费等,通过公开招标选定商业保险公司,确保慈善资金发挥最大保障效能。
优化服务,打造全链条保障体系
在实施过程中,高唐县注重精准识别与动态管理。依托社会救助信息系统,与医保、乡村振兴等部门实现数据实时共享,每月对特困人员名单进行动态更新,确保“应保尽保、应退尽退”。通过特困人员数据库与医保结算数据比对,自动筛查出年度内医疗自付费用较高的人员,建立“一人一档案”,详细记录参保人员健康状况、诊疗需求、报销记录,为精准施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和残障人员,高唐县打造了县镇村三级“帮办代办”服务网络。2024年,已为54名特困供养人员办理理赔手续,理赔金额达12.7万元。清平镇的于善旺老人和琉璃寺镇的杜方水老人,在患病住院后,经帮办代办服务获得了高额的医疗商业补充保险赔付,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
此外,高唐县还建立了“事前预防+事后跟踪”的健康管理模式。联合卫健、农业农村等部门开展特困人员健康关爱行动,每年为特困人员提供免费体检,为慢性病患者建立个性化健康档案,定期进行用药指导和康复干预。对于年度内医疗支出自负金额超过3万元的特困人员,及时启动临时救助和慈善救助联动机制,实现从单纯报销到全程健康呵护的转变。
强化监管,激发多元主体协同活力
在资金筹措上,高唐县慈善总会每年从年度募捐资金中划出足额资金用于购买医疗补充保险,并积极引导企业、商会、社会组织通过“慈善一日捐”“定向捐赠”等方式参与专项捐赠,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的大救助格局。
在监督管理上,建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全流程监管体系,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保险理赔情况进行抽查,确保每笔资金“精准滴灌”。同时,通过制作政策明白纸、开展“救助政策进万家”活动、召开受益对象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宣传医疗补充保险政策,已累计发放宣传资料1200余份,困难群众知晓率从30%大幅提升至92%,营造了“政府主动作为、慈善积极参与、群众广泛认可”的良好氛围。
高唐县“慈心相助‘医’路守护”社会救助品牌的成功实践,使特困人员医疗费用个人负担大幅减轻,实现了“小病不愁治、大病有保障”的目标;充分发挥了慈善事业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形成了“政府保基本、慈善补短板”的协同格局;引入商业保险机构和健康管理服务,提升了救助服务的专业化、精细化水平。
未来,高唐县将持续完善医疗补充保险制度,探索与商业健康保险、公益医疗救助的衔接机制,推动特困人员保障从“生存型救助”向“发展型保障”升级,为促进共同富裕筑牢底线民生保障。(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