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尹明亮
4月30日下午,在山东财经大学,一场欢迎全国先进工作者归来的座谈会正在举行。两天前,学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刘培德成为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的756名全国先进工作者之一。在大学校园耕耘几十年,是300多篇高水平论文和培养的一批批优秀学子托起了这位山东高校教师中的榜样。
山东财经大学党委书记查玉喜为刘培德献上鲜花。
做“顶天立地”的真科研
从教20多年,在刘培德的荣誉簿上,全国先进工作者是最新的一个。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这些年,刘培德获得的奖项不一而足。
对从沂蒙山走出的刘培德来说,荣誉是肯定,但在自己“小时候的梦想”之路上,他最珍视的还是脚踏实地。
2004年,刘培德放弃在IT企业的工作,来到山东财经大学。在这里,他长期致力于大数据智能决策、供应链管理和社会治理等领域深层次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
心无旁骛,做真学问,晚上在办公室加班是刘培德工作的常态,对他来说,治学没有节假日,而在做学问的路上,他也一直兢兢业业,心存高远,致力于做“顶天立地”的真科研。
“著作等身、头衔等身、荣誉加身,在与刘教授的交往中也感受着他的学者风范、师德情怀和谦谦君子之风。”在座谈会上,山东财经大学党委书记查玉喜说。
近年来,刘培德和团队成员合力攻关,瞄准信息融合与智能决策领域的关键重大和国际前沿问题,形成了不确定性决策理论与方法、信息管理与大数据分析、海洋工程管理等稳定研究方向,团队整体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团队首次提出直觉不确定语言等多种信息表示模型及其群体决策优化模型,开辟了该研究领域的新方向,成为该领域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
刘培德团队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多项科研成果在浪潮、等企业转化应用,已经产生经济效益6亿多元。
这些年,刘培德用一篇篇高平论文修葺着走过的路,也把这条路越走越远、越来越高。他已累计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0余篇,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8项,获省部级教学、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9项,连续5年入选科睿唯安(Clarivate)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连续11年入选爱思唯尔(2014—202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
在2025年发布的ScholarGPS2024“全球前0.05%顶尖学者”榜单上,刘培德又榜上有名。
山东财经大学师生欢迎“全国先进工作者”刘培德教授回校。
把最生动的课堂留给学生
从教20多年,作为学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领军人物,刘培德总把自己最和善、最生动的一面留给学生。
“这些年,我们目睹了刘教授尽管科研任务繁重,但他统筹兼顾,把最生动的课堂留给学生。”山东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团委书记何丽说。
如今已经是学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的滕飞依然保留着10多年前刘老师给她修改论文的文件记录。每一篇论文的修改记录,刘老师逐字逐句的修改批注依然鲜活如初。
“此处推导逻辑需要完善”“公式符号需要规范”“这个创新点很有价值”……
“每一处修改都凝聚着他的心血,每一次指导都彰显着严谨的治学态度。”滕飞说,在刘老师的指导下,她这个曾经的“门外汉”逐渐找到了科研的自信和方法。她也依然记得刘老师经常说的那句话,“科研容不得半点虚假,信誉积累要二十年,崩塌只要两分钟。”
内容要准、案例要活、互动要多,这是刘培德给初为人师的滕飞的建议,更是他对自己上课的要求。
“一个好老师不仅要会上课,更要懂教学规律。”刘培德说。
对学生,对年轻人,刘培德投入的注意力从来不会因为科研而减少。
“科研与育人如同鸟之双翼。”这是刘培德的为师准则。
作为学校的学术团队带头人,刘培德始终秉持“独行快,众行远”的理念,较早组建了青年教师“学术成长营”,坚持定期组会,无论多忙都为学生答疑解惑,用行动诠释了何为“师者如灯”;通过“传帮带”机制,已经培养19名博士、51名硕士。
座谈会结束,闻讯而来的学生们团团围住刘培德合影,见到学生,刘培德脸上的笑容也格外多了些。
“刘培德教授每天做得最多的事是为学生论文修改论文,开组会为团队青年教师指导,用行动诠释‘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的真谛。这种‘追求卓越、提携后学’的精神,也值得学院持续地去传承。”山东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刘位龙说。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