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东西(公众号:chedongxi)
文 | 国仁

车东西4月30日报道,今年的上海车展,头两天的媒体日和专业观众日,显得稍微有点“冷”。虽然缺少了流量大佬的前呼后拥和车企高管的高调互动,但市场还是在暗流涌动,整个车展有超100台的首发新车。

比亚迪2024年凭借427.21万辆的总销量已经坐稳国内车企销量第一的铁王座,2025年显然是乘胜追击的一年,从开年的一些列操作我们就能看出这个国产车销量“新王”的霸气:

1、先是扔出了几个技术王炸:用天神之眼智驾方案引导智驾平权、用兆瓦快充实现油电一样快……等等。

2、接着四大品牌车型先后出招:王朝海洋系列陆续换新、腾势参数图片)N9、钛3出击、仰望U7上市……一大波新车攻势正徐徐展开。

在这样的关键关口,比亚迪如何看待今年的车市,又会有哪些重磅操作来实现550万辆的新目标?在车展现场一个紧凑的会议室里,车东西和少数国内行业媒体,与比亚迪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进行了一场快问快答。李云飞一如既往地坦诚直接,作为比亚迪集团对外的权威发言人,和我们分享了不少比亚迪2025年的布局和背后考量。

当然也聊到了一些当下行业热门的话题,比如智驾宣传降温对行业的影响等等,他也谈了自己的看法。


▲比亚迪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

以下是车东西整理的对话李云飞重要话题要点,为便于阅读,做了适当编辑:

一、智驾宣传收紧,长远看对行业是好事

首先就是一个开门见山的问题,对智驾宣传收紧怎么看?李云飞称:

我感觉大家在对外的传播宣传上有没有共识性的东西,长远来看的话,对行业的发展是好事。

我可以给大家举个例子,现在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正在进入下半场,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在电动化为主的上半场,也就是八九年前,只要某个品牌发生个什么事,对消费者而言他不关心是什么品牌,就是觉得电动车不安全。现在下半场智能化,一旦出事,和七八年前看电动化也是一样的道理,大家感觉“智驾车”有问题,这可能是发展的一个规律。

所以我觉得现阶段,国家有关部门如果有一些窗口指导,包括有一些规范是好事儿;国家给的方向或指引,就是让大家要有意识。

具体到比亚迪的做法,他认为以“稳”为主:

比亚迪智驾其实做的很早,但是一直很稳,“天神之眼”最早在2023年就提出了,直到2024年的10月,无图的城市领航才开始OTA,做了大量的准备之后,才逐步的开始。因为我们有这么大的量级,所以安全是最最最主要的。同时在智驾方面,比亚迪很大的一个优势是数据,过去几年比亚迪L2级的辅助驾驶车辆保有量有将近5~6百万辆,这些数据是最宝贵的财富;另一个优势是工程师团队,比亚迪现在有五千多人的智驾工程师团队。

二、比亚迪考虑推泊车“车企担全责”

从智驾延展开去,李云飞还提到,比亚迪正计划推出泊车场景如果出事故车企担全责的服务:

只要是比亚迪的车,在泊车这个场景下用智驾的话,出任何问题我是全部都负责的,我们是有这个底气的。

不过它也再次强调,在公开道路,比亚迪的智驾策略,首先是“稳”:

我们的策略跟其它品牌有些不一样,我们会以安全为先,智驾模式不要太激进,稳当一点,就跟老司机一样,而不是说刚刚拿到驾照的一个新手,胆子大。现有的这些品牌,每个考量不一样。有些品牌的智驾策略相对激进一点,哪怕冒一把险,反正我也要过。我们就是稳稳当当,像开车十年、二十年的一个老司机,尽量稳稳当当,我们觉得安全是最重要的。

三、谈出海:进入第三轮出口加速期

今年比亚迪设定了80万辆左右的出海目标,鉴于当前市场环境的不可预测性,比亚迪如何应对出海任务,李云飞谈了他的看法:

比亚迪在海外方面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97年的时候,第一次出海,主要是做手机零部件的供应商,是有一些团队和经验的。第二轮是2011年~2012年,做储能和电动大巴,也有海外建工厂、管理推广的经验。第三轮是从2021年开始准备,2022年开始做乘用车的出口。

整体上觉得还是要资源聚焦,所以在全球范围内只做这几个主要市场:

1、一个是东南亚市场,就在家门口,对中国的儒家文化,包括对中国品牌的接受度最高的,华人在这个地方很有基础。

2、第二个是中美洲、中南美洲。中美洲比如说是墨西哥,南美洲,比如巴西。

3、欧洲的话我们没有做东欧,像俄罗斯,主要做中亚跟西欧市场。

在海外市场,刚开始也很困难,从三年前一个国家一个月卖几十台一两百台,到前一年三五百台到一两千台。现在比如说英国最近几个月每个月都卖大几千台,海外慢慢就起来,所以要做这种比较难但是比较正确的事情。我们要真正在西欧,比如说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把西欧五国市场真正给占住了,你才能进入海外的欧美主流市场。

谈到欧洲最近对中国汽车进口关税政策可能的调整,李云飞认为:

中国跟欧洲现在的沟通更顺畅更好了,汽车反补贴的关税有往好的方向去发展,这个是个机遇,能看出好的趋势。

对比亚迪而言,中长期还是要考虑在海外建厂,所以比亚迪现在在东南亚的泰国工厂、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建厂、还有匈牙利的工厂、巴西的工厂。因为真正要抓住市场你要走进去,你要在当地有就业、税收、产值,包括当地的部分的供应链,甚至对当地整个产业的拉动,我觉得这个人家更关注。

未来几年话,比亚迪在海外的工厂会继续按计划推进。另一方面,我们的出口滚装船最近下海了第四艘,接下来陆续会有7艘船在一两年陆续下海。

这样,国内的整车出口和海外工厂就形成了互补。随着腾势等品牌的出海,未来比亚迪旗下出海的品牌和车型都会越来越多,但海外工厂通常一个工厂就是一二十万辆的产能,每个工厂也就主要生产一两款车,那互相之间的商品调配就成为刚需,有自己的船就能很好地解决物流方面的问题。

四、海外卖车渠道逻辑大不同

有媒体问到比亚迪今年欧洲销量大涨,背后是怎样的逻辑,李云飞展开谈到了海外汽车销售渠道方面和国内的大不同:

最近几个月比亚迪欧洲销量确实增长非常好,在欧洲比亚迪是插电混合动力PHEV和纯电动两个产品线共同推进。另一点是,在全球化竞争这么激烈的中国市场,挑出的“尖子生”去征战海外,等于是优中选优,很有竞争力,比如海豚海豹、元,唐、汉、秦等车型,去年海外话只有4款的车,今年会陆陆续续增加车型,也包括腾势品牌的出海。

渠道方面,海外的经销商的实力非常强,尤其是国际化的经销商集团,当他们在国内看到比亚迪的市场,会看到中国市场的今天就是他们的明天、后天,因此会很积极地合作。

比如欧洲市场,整个欧洲的可能有几百家店,但背后只有三十多个投资人。他们很多都是当地的上市公司,都做好多家品牌的店。有实力且非常有经验,这就有助于我们在海外的业务拓展,门店会越来越多。。

谈到海外市场的发展李云飞认为:

随着电动化叠加智能化的发展,中国汽车市场的格局正在快速变化,而且会逐渐传导到海外,所以未来可能少则三年,多则五年,全球汽车市场的格局肯定会也会变。我觉得现阶段对中国汽车品牌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五、说比亚迪不会营销,是一种鞭策

谈到产品和营销的关系,李云飞也谈了他的看法:

我个人有个观点,产品还是第一位,通过营销可能只是短期内的临门一脚,最终产品销量越大,你的产品、口碑,包括你背后的服务是最主要的。

我们关注到之前网络上有一段时间说比亚迪不太会营销,我觉得这个是批评,是对我们的一种鞭策。

在新技术的传播上,比亚迪一直坚守的是,要以量产为准,新技术要一发布就能量产。

对此他举了例子:

我们最近推出的兆瓦闪充站,在全国已经建了大概大几百个了。

六、品牌多样化高端化今明两年重点投入

提到比亚迪旗下品牌的高端话,李云飞做了展开:

在品牌的多样化和高端化这块,今年和明年是重点要去投入的。预计从4~5月份开始,腾势、方程豹的月销量都会逐步上量。

销量会上一个很大的台阶,而且会每个月都往上走。一方面有几个重磅产品上市,整体的投入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今年年内,还会有一些相关产品,投放到这两个品牌。

所以大家会发现在机场看到越来越多地看到腾势和方程豹的海报。2025、2026这两年,这两个品牌应该知名度会快速提升,同时也是销量的提升。

结语:销量源于技术的积淀

聊到最后,李云飞仍然回到了技术积淀对产品、品牌、市场的意义:

我觉得不管是汽车行业还是任何一个行业,对于这种工业产品来说,最核心的还是要拼技术。比亚迪2024年研发投入540亿、2023年400亿、2022年300亿,每年的研发投入逗比净利润高,这块是最重要的。

所以客观地讲,服务跟营销是可以学的,但是技术和产品,特别是技术有时候学不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