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4+4”医学生培养模式被推向风口浪尖。行业专家普遍表示,“4+4”毕业的学生虽然取得了医学博士(MD)学位,但仍然缺乏临床经验,必须经过规范化医生培训并参加严格考试后才能取得医师执业证,成为一名临床医生。

这也引发了国内对于医学生培养体系的讨论,普通医学生的培养能否合理缩短时间周期?


早在多年前,就有专家在两会上反复提出合理缩短医学生培养时间的建议,建议将我国传统的医学生培养“5+3”的体系(5年医学本科+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美国的“4+4”模式看齐,对“5+3”一体化培养合格毕业生授予医学博士学位(MD)。将“5+3”的医学教育体系定位为全科医生培养目标,此后再通过加强专科医师培训,培养专科医生,专科医师培训不再与学位教育挂钩。

给接受了8年医学教育的毕业生授予MD学位为何重要?目前的“5+3”一体化培养毕业生获得的仅为本科学位。曾有一位同济大学医学院5年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参加完3年全科规培后(仅有本科学位),他的本科同学四分之三的去向都是社区医院。

近年来,顶尖医院对于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使得医学本科生甚至是硕士生找工作都越来越困难。“仅仅拥有临床医学本科学历基本连二级医院也很难进,而头部三甲医院近年来更是基本只招博士以上学历,就连硕士生也很少有科室招。”某三甲医院主任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上述主任还称,不仅仅是一线大城市三甲医院只招博士,中西部地区很多大城市的三甲医院近年来也都非常看重博士学历。“现在没有博士学位,基本上在医院里很难有发展上升的空间。”他表示,“归根结底是医院的评价体系,这让大家都想着挤进头部。”

一名医疗卫生界的全国政协委员曾提出:“学历不等于能力!在目前我国的医学教育体系中,读书和看病是相互割裂的,哪怕你读到了博士,如果不参加规范化培训,照样看不了病,科研型的研究生就离临床更远了。”

这名委员表示,对于临床型医学人才来讲,一名医学生完成5年医学教育和3年规培,完全可以参考美国模式,获得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学位,成为好的临床医生和接下来的专科医生,专科医生再接受专科医生培训。

他还指出,国内医学教育体系混杂,多种培养制度并存,给学生带来了困惑,而医学生的培养与医生上岗实际需求“脱节”,又是导致我国医生人才培养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一方面,缩短医生的培养时间,少走弯路,可以让学生在尽可能短时间内掌握各亚学科知识,成为一名好医生;另一方面,混杂的培养模式也浪费了社会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建立体系缩短医生培养时间”已经成为医学教育面临的迫切问题。国内医学教育存在课堂无法服务于临床的问题,需要在合理缩短学生在写论文获得文凭上耗费的时间,同时加强临床实践能力,以培养更多能看病的医生。

针对近期舆论关于“4+4”模式培养出的医学生医术堪忧的说法,专家表示,“4+4”模式本身不是问题,因为授予的只是学位,“4+4”学生并不是一毕业就能成为医生,同样是需要经过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并参加严格的考试之后,才能成为临床医生。关键在于如何建立严格的考核准入制度,通过了考试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学习深造,这样不仅能节省学生的学习时间,也节省了大量的社会资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