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不论是出于生命至上的道义还是客观需求,都应将芬太尼治理作为应对全球性挑战功能性合作的一根支柱,既保护自己的国民健康,又遏制这个已知夺命毒品在世界上的泛滥。

本文作者系盘古智库学术委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南南学院研究院办公室主任查道炯, 文章来源于《世界知识》。

本文大约6600字,读完约16分钟。


3月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芬太尼类物质管控》白皮书,指出毒品是人类社会的公害,国际毒潮持续泛滥,对人类生存发展构成严重威胁。近年来,以芬太尼类物质为代表的合成毒品问题来势凶猛,给国际社会带来的危害日趋严重,给全球毒品治理带来新挑战,特别是一些国家因芬太尼失控引发严重社会问题带来深刻警示。


2025年2月7日,墨西哥国民警卫队在该国华雷斯的美墨边境关卡对过境车辆进行检查。同日,墨西哥总统辛鲍姆重申,将与美方开展非附属性质的合作,同时要求美国从本国着手打击芬太尼危机。

何为芬太尼,何以成患

芬太尼类制剂是非常强效的合成阿片类药物,属于新精神活性物质,问世于1959年,经由化学合成而得,可用于手术麻醉、重症护理、自理镇痛,在130多个国家获批使用。世界卫生组织在2017年将芬太尼列入其第20版《基本药物标准清单》的核心清单,供各国参考。世卫组织采取这一行动,是由于公众认识到需要额外的阿片类药物来治疗和缓解癌症疼痛,但在一些中低收入国家,吗啡的保有量和使用量都很有限,癌症患者必须找到镇痛的低廉、有效方式。清单推荐的剂型限于五个规格的透皮贴剂。药品芬太尼还包括注射剂、舌下片剂、鼻腔喷剂等。

芬太尼的作用靶点广泛存在于大脑等人体器官,极易耐受,而一旦耐受,就得加大剂量,导致成瘾。在非医疗使用、特别是被作为毒品以谋利为目的而加以使用时,会在社会上产生极大危害性。跟其他阿片类药物一样,如不慎、不当使用或滥用,含有芬太尼物质的麻醉镇静作用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超剂量使用可导致昏迷、呼吸抑制甚至死亡,极少用量即可致命。

联合国《1961年麻醉品单一公约》于1964年将芬太尼列入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管制清单。1979年,美国公共卫生和司法机构认定,在加利福尼亚州少数地区非法药物市场流通的毒品中含有类似三甲基芬太尼成分的化合物,其毒性比海洛因大1000倍。从1980年开始,美国官方将舒芬太尼等多种芬太尼的衍生物纳入管制。

国际麻醉品管制局是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的常设机构,通过每年发布报告的方式,对全球麻醉药品生产和使用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和毒理学分析。被纳入国际管制的物质有130多种,包括鸦片、吗啡、海洛因、芬太尼、可卡因和大麻。

就像《中国的芬太尼类物质管控》白皮书所指出的,除四种芬太尼类药品外,其余的芬太尼类物质均未发现具有医疗价值,多被用于与海洛因、可卡因等第二代毒品混合滥用。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在其2013年版的《世界毒品报告》中首次采用“新精神活性物质”(即第三代毒品)概念,提醒世人对非医用芬太尼的泛滥程度予以足够重视。

芬太尼类物质是比较容易合成制造的,仅对药物本身进行列管是远远不够的,也要对用于合成制造芬太尼的前体化学品加强管理。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化工产品生产和出口国,于2019年4月对芬太尼进行整类列管,是世界上最早这样做的国家,现已将4-ANPP、NPP、4-AP、1-boc-4-AP等关键前体物质纳入最严管控范围。

导致芬太尼管制困难的因素之一是:不法分子通过简单修饰芬太尼化学结构上的某个原子或基团,即可得到与芬太尼结构类似、作用相近甚至更强的芬太尼类似物。与此同时,不法分子能够通过科研或制药环节公开发表的文献(部分是为了满足专利申请的信息披露要求)检索到合成方法,或者为规避法律管制而设计出既有管制清单上不存在的化合物。目前全球已经发现被滥用的芬太尼类似物有近百种,潜在数量可能高达成千上万种,而且不断有新型衍生物被开发出来,甚至已能完全避开任何被列管的前体化学品直接合成。

《世界毒品报告》是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基于成员国对口部门报告、专家论证而形成的文献。纵览历年报告文本,北美地区芬太尼类物质滥用问题最为严重,过量致死人数最多,而在欧洲和其他地区也出现了不同规模的滥用问题。中国对毒品问题“零容忍”,《2023年中国毒情形势报告》显示,至今未发现芬太尼类物质成规模滥用现象。

美国的芬太尼治理有效但难根治

据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处统计,自1968年至2018年,以人均消费量计算,处方芬太尼在美国的阿片类镇痛药中处于最低位,且总量基本持平。1998年,芬太尼(销售名Actiq)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重度疼痛,并附注通常用于晚期癌症患者等安全用药指引。当时,芬太尼是二类管制药物。之后,多种芬太尼衍生物和类似物被纳入管控。

美国司法部缉毒署通过其自动化报告和统一订购系统,监测其国内医用芬太尼的流通过程。《梅奥诊所学报》在2014年发表的统计数据称,此前十年,在美国的医院场合,发生过六起芬太尼使用事故。近年,在阿片类药物使用法规得到强化的州,医用芬太尼的消费量呈下降趋势。可见,虽然美国的处方阿片类药物消费总量在西方七国集团成员中处于最高位,但其对医用芬太尼的监管总体还是有效的。

美国的问题在于社会面的滥用与失管。2017年,因合成阿片类毒品在美国导致不正常死亡人数继续上升,美国国会通过决议,将非法使用芬太尼定义为“公共卫生危机”,特朗普总统宣布国家进入“公共健康紧急状态”。2017年12月,美国缉毒署将芬太尼类物质纳入一类受控物质监管。与中国将芬太尼类物质一次性纳入一类监管不同,美国的做法是以季度为时间段而进行延长或修订,最新的芬太尼一类监管到2025年3月31日到期。

在联邦政府层面,美国于1970年通过《综合药物滥用预防和控制法》。一年后生效的《受管制物质法》根据美国缉毒署与食药局共同负责更新和修订的受控和禁用化学品清单,将受控和禁用化学品分为五类,一类受控物质被认定没有医疗用途和极易被滥用,二类受控物质具有一些合法的医疗用途和很强的滥用潜力。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是跟踪统计、分析过量吸食致死现象的政府机构。NIH用“美沙酮以外的合成阿片类物质(以芬太尼为主)”归类其统计数据。此类物质在2014年开始陡然上升。美沙酮也是用于治疗疼痛而合成的物质,其药理作用和持续时间与吗啡非常相似。1947年,美国引进了美沙酮,用于治疗各种慢性癌痛和神经性疼痛等,属管制最为严格的一类麻醉药品。20世纪60年代起,美沙酮就被广泛地应用于阿片类物质成瘾者的脱毒治疗。

2023年版联合国麻醉品管制局报告称,2023年3月美国缉毒署报告在48个州缉获了甲苄噻嗪和芬太尼混合物。在2022年缉获的芬太尼粉末和芬太尼药片中,分别约有23%和7%含有甲苄噻嗪。甲苄噻嗪是加拿大和美国批准用于兽医治疗的一种镇静剂。

美国的芬太尼滥用是顽固难题,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甚至成为美国人口平均寿命下降的原因之一。2019年美国人口平均寿命是81.7岁,2024年下降到79岁。美国国土安全部报告称,芬太尼滥用每年在美国造成的死亡人数超过枪支、车祸等非正常死亡人数的总和。

近年“芬太尼问题”成了美国治理毒品挑战的代名词,美国各级政府、家庭、媒体、社会团体一直在努力通过包括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减少伤害(为吸毒人员提供救治)等措施和战略挽救生命。据美国疾控中心统计,2023年全美因药物过量死亡人数约为10.75万人,较上年减少3%,系2018年来首次下降。有分析认为,出现下降是得益于纳洛酮等可逆转阿片类药物摄入过量急救药的普及。

开展芬太尼治理全球合作

像所有国家一样,加强边境监管、打击跨境贩毒和洗钱网络、展开国际合作,一直是美国应对毒品泛滥的重要手段。据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统计,2022至2024年美国官方截获的芬太尼数量分别为1.47万磅、2.7万磅和2.19万磅,其中2024年执法部门缴获的芬太尼几乎全部来自南部边境,只有43磅是在加拿大边境缴获,海上缴获698磅。特朗普再次上台后,“内病外治”的政策倾向更为严重,以解决芬太尼问题为借口对墨西哥、加拿大、中国等国强加关税,遭到强烈抵触和反制。

互联网、加密货币等工具的应用以及人工智能的普及,使得芬太尼更易制取和贩运,为提高跨国合作的有效度增添了复杂因素。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呼吁,芬太尼滥用现象也已在欧洲、中东、亚太等地区蔓延,国际社会应予重视。未来,不论是出于生命至上的道义还是客观需求,都应将芬太尼治理作为应对全球性挑战功能性合作的一根支柱,既保护自己的国民健康,又遏制这个已知夺命毒品在世界上的泛滥。■

资料链接:中美禁毒执法合作

中美禁毒执法合作是两国执法合作的重点。中方开展对美禁毒执法合作的原则立场非常明确,愿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开展合作,但坚决反对以所谓芬太尼问题为由对中方进行非法制裁和无理施压。双方禁毒执法部门联合破获王某玺等走私、制造、贩卖毒品案,陈某平走私、贩卖毒品案等重大案件,在各自境内分别抓获有关犯罪嫌疑人并依法判决,成为中美执法部门个案合作的成功典范。2024年1月30日,中美禁毒合作工作组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明确双方禁毒领域优先合作事项;此后,双方多次举行高层会晤,务实推动两国禁毒和执法领域对话合作。2024年7月31日,中方跨部门代表团赴美参加中美禁毒合作工作组首次高官会议,积累合作互信。中国公安部禁毒局与美国司法部缉毒署、国土安全调查局等禁毒部门保持日常热线联系、开展常态化交流会晤,2024年以来双方情报线索交流互动多达百余条(次),联合侦办杜某根、佟某佶、黄某承等多起互涉案件,取得突破性进展。

(摘自《中国的芬太尼类物质管控》白皮书)


文章来源于《世界知识》

责任编辑:刘菁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