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独家回应“怒怼协和”……,“4+4”医学试点班就是把医学教育定位在了研究生教育上,也就是说,医学教育招录的是各个专科,不管是自然科学和技术,不管是人文学科与文化,不管是社会科学与方法,这样的多学科背景的学生,进入协和医学院,经过四年的培养,四年对优秀学生的极为高强度的培养,使他们成为医生,因此,“4+4”就是汇集了多学科背景的学生来到协和医学院这样具备一定的医学教育条件或者说相对较好的医学教育条件的医学院来进行医学教育,使他们成长为医生。但这一设计初衷,在当下引发了有关公平性的舆论质疑。
协和"4+4"班引争议:医学教育改革是创新还是特权?
这个由王辰院士力推的改革项目,把医学院门槛改成了"不限专业,只要顶尖学生"。简单说就是:不管你是学物理的、法律的,还是搞艺术的,只要够优秀就能来协和因此,“4+4”就是汇集了多学科背景的学生来到协和医学院这样具备一定的医学教育条件或者说相对较好的医学教育条件的医学院来进行医学教育,使他们成长为医生。但这一设计初衷,在当下引发了有关公平性的舆论质疑。
不过这改革刚满一年就炸开了锅。去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原校长饶毅在颁奖礼上直言:"协和本科生优秀却大多出国,还没见出过科学大奖得主。"这话被网友解读为"怒怼协和"。有支持者说这是打破医学教育垄断,但质疑声更刺耳:"协和占着国家资源,招生却搞精英化,普通学生还有机会吗?"
面对争议,王辰在2023年毕业典礼上强调:"我们的学生要学透128门课,每天学习14小时是常态。"但公众更关心的是公平性——当协和每年从全国选拔几十个"学霸",是否意味着普通医学生的上升通道更窄了?
事实上,这种精英化培养模式在欧美并不罕见,但国内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让"协和模式"显得格外扎眼。有教育专家指出:"改革方向没错,但配套措施要跟上,比如增加基层医疗投入,才能让改革真正惠民。"目前,第二届"4+4"班正在招生,这场关于医学教育改革的辩论仍在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