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友好医院的一桩普通婚外情,无意中把鲜为人知的“4+4”医学生培养模式推进了公众视野。本文谈谈对该模式的一些看法,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1.美国的医学院为什么没有本科专业
协和医学院这个“4+4”医学生培养模式是从美国抄来的,即“本科不限专业4年+医学博士4年”,而美国绝大多数医学院是不设本科专业的。
美国不但医学院不设本科专业,法学院也不设本科专业。这个设计的思路是,医学、法学都是“高级”教育,需要先上几年通识课,也就是本科随便上什么专业都行,需要学生先有一个本科的基础打底,然后再到我这来,显得我比其他专业高明。律师、医生在美国社会地位高、收入高,从此处营造的氛围也能体现出来,打上学时就跟别人不一样。
2.美国医学院的高门槛和强压力
尽管本科上什么都行,但医学院入学的门槛高,不但要过全国统一的MCAT考试,还要求本科期间修过一些相关的医学预科课程,比如生化、物理等等。因为报考的人太多,不但学费高昂,对本科成绩要求也高,还要做过医学相关的志愿者等等。一言以蔽之,高大上热门专业,生源好,有的挑。
学生进来之后,更加卷得飞起。各种课程,实践,国家级别考试,还有漫长严格的住院医阶段。所以美国医生并不会因为本科学个剪纸就影响医术,因为非相关专业入学前就要学不少医学预科课程,如果专业非常不相关,相当于两倍的学业负担,反而不如念个生物划算。
美国学校的预科相当于“入学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比如上图是某大学经济学本科专业的pre-math部分知识点清单,也就是该校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入学前必备的数学知识,相当于中国的中学数学(可能部分知识是小学数学)水平。入学新生先考这个,如果通不过考试,则需要修该校指定的pre-math课程。同理,医学院的pre-med就是它指定的医学相关本科课程,生物化学等等。
3.国内引进的4+4
听起来挺科学的一套体系,为什么搬到中国就变质了呢?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试点”。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医学院有“4+4”,大部分普通群众、甚至以顶流医学院为目标的高考生都不知道还有这么个项目。参与的学校少、学生人数少,就意味着没有全国性的统一考试和标准。各校自己定标准(据媒体披露,协和该项目现有的入学门槛也呈逐年下降趋势),五花八门,推荐权重高,再加上听说过、关注的人少,操作空间就非常强(知道的外人越少越好)。
4.关于教育公平
中国历史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使得科举式公平已内化为中国民众心中的社会公意。北宋发明的锁院制度至今在高考中仍然沿用,即提前隔离考官,防止泄题。历朝历代因为科举作弊被判死刑的考官、士人也有不少。由国家机器背书的教育资源的相对公平不仅代表潜在的阶层流动希望,也是千万读书人心目中的名器所在,纲纪伦常。
举一个例子:清咸丰年间,礼部侍郎陶梁、户部侍郎罗文恪、何彤云数次申请报捐生员,皆被驳回。也就是说,在朝廷财政开支严重入不敷出、官方公开普遍卖官(捐纳)的清晚期,朝廷仍然守住了禁止捐功名的底线。卖官可以,卖功名(秀才身份、学位文凭、学术头衔)不可以。不走科举正途的(比如捐纳、保举、海外水硕),当了再大的官,也只能算“异途”。
由于历史传统、社会制度等诸多差异,美国高校运作机制跟中国比有两个重要区别:推荐权重更高、学校自主程度更高。所以美式教育模式搬到中国水土不服是正常的,很容易蜕变为“九品中正”。
5.医疗行业的特殊性
董某某案之所以引发持续关注,还在于它集医疗、教育两大民众痛点为一身,不止是教育公平的问题。如果使用“4+4”的不是医学院,而是考古研究所,那关注度就会小很多,毕竟治活人跟挖古尸对民众的影响不是一个级别。据媒体引用某知名医生对“4+4”毕业生的评价,这些人英语好(海外镀金)、脑子活(擅长忽悠),但基本不敢做手术(半路出家速成)。
招聘其他专业本科生从医的初衷,据说是“引进多元化复合型人才”,但实际上没什么效果。这个道理也不复杂,一般杂家都是当不成专家淘汰下来的。即便在美国学术界,交叉学科领域的学者也处在鄙视链的下游,在职场上地位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