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

人民网天津4月30日电 近日,第85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在天津举办。会上,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委教育工委委员、党组成员、教育发展督导评估事务中心主任俞晟锦接受人民网专访。

俞晟锦表示,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从教师自身、学校、教育部门等多个层面入手。

一是教师自身需要掌握各类智能教学工具的使用方法。比如利用智能体在课堂上教学,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运用数字化手段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以便更精准地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成果。

二是学校应建立支持机制,如设立人工智能教学创新实验室、建立人工智能融学科教学团队、改革教师评价体系等。学校还应为教师提供持续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机会。

三是教育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和政策支持,完善基础设施,搭建各种平台,推进智慧校园建设。

在俞晟锦看来,“AI+教育”类产品具有提升教学效率、减轻教师工作负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内容等优势。但此类产品也会产生作弊或抄袭、技术过度依赖、数据泄露和滥用等方面的问题。

俞晟锦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渗透教育领域时,把握技术应用的边界与伦理尺度至关重要。一要明确技术应用的边界。技术是提升教学效果、辅助教师工作、促进学生学习的有力工具,而不是用来完全替代教师的角色或传统的教育方式;二要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伦理素养。教师要加快自身观念与技术更新的步伐,提升自身信息素养和技术能力,强化智能技术应用能力。学生要具备明辨是非、自主抉择的能力,避免对人工智能的滥用、误解和迷信。三、要提高公众对人工智能技术科普教育力度和安全风险意识,并建立完善的监管与问责机制。(郝孟佳、实习生董苗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