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苗斜插入土中大约45度角,这种斜立栽培方式非常适合这块土地。”“小丽姐真是无所不知,这两天我又学到了不少新知识。”4月29日清晨,在新疆库车市比西巴格乡格代库勒村的田地里,程小丽向前来帮工的村民们传授旱涝保收的栽培技巧。忙碌中,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欢声笑语在田间回荡。
图为程小丽在教村民种红薯。(王红丽 摄)
在邻居们的帮助下,程小丽栽植的4亩多红薯苗当天完工。性格豪爽的程小丽是村里的科技副职,提起她,村民们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亚克西”。
“十年前,我跟着小丽姐学习种植‘皮牙子’(洋葱),两亩地收入8000元。从那以后,她种什么我就种什么,年年跟她学,年年都有好收成。”村民艾比拜木·沙米开心地分享道。
格代库勒村是个多民族聚居的村落,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相互学习的氛围浓厚。老党员依米提·肉孜称赞道,是程小丽给村里带来了新变化。她性格开朗、待人热情,凭着聪明好学,成为了农业的多面手。
依米提·肉孜说:“最初程小丽就在自家仅有的4亩土地上种蔬菜,让村里人在家门口吃到新鲜蔬菜。2018年,村里推选程小丽担任科技副职。近年来她和丈夫还成立了棉花种植合作社,棉花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并种植哈密瓜、蓝莓等特色水果。村民们跟着她学习种植蔬菜和棉花,家家户户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村民热合曼·亚生家的棉花原来亩产仅200公斤,现在产量翻了一番;古丽尼沙汗·吾斯曼家种植白菜获得了大丰收;阿曼古丽·艾合买提家的大拱棚里的辣椒苗大规模移栽试种成功……村民们丰收的喜悦中,离不开程小丽下田示范、面对面讲解、手把手教学的热心指导。越来越多的村民掌握了科学种植方法,房前屋后搞养殖、种植,增收致富的劲头更足了,改变了村里产业结构单一、收入渠道少的局面。村里棉花种植面积增加至2000多亩,并实现全程机械化,人均年收入逐年增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百万元。
广袤田野,麦田、棉田一望无垠,杏园、梨园生机勃勃,条条柏油路延伸至千村万户,路两旁的白杨树挺拔入云,放眼望去,满目皆是绿色。而在二十多年前,这里还挣扎在风沙与贫瘠中。
回忆起初到格代库勒村的情景,程小丽言语中充满了感激:“为了照顾家中的老人,2001年她和丈夫带着仅有的几百元钱从城市回到村里,当时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面对一贫如洗的状况,是维吾尔族乡亲们伸出了援手,邻居艾海提·艾买提大叔送来了两袋麦子,托合提·依米尔大哥借给我们土块盖房,帮助我们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
如今,艾海提·艾买提大叔的5个孩子都已结婚成家,老人精神矍铄,在家里养着几头牛、十多只羊。托合提·依米尔大哥的两个孩子也已参加工作,家里也是牛羊成群。当年施以援手的艾海提·艾买提大叔常常感慨:“两袋麦子为村里留下了致富能手,这买卖划算得很。”
“20年过去了,这里成了我的家,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我的亲人。”程小丽说,从受助者变成了助人者,获得的不仅仅是生活的富足,更是满满的温暖和幸福。
石榴花开别样红,籽籽同心一家亲。格代库勒村一幕幕的暖心故事是库车民族团结的缩影。在库车乡村大地,各族群众如怒放的石榴花,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用团结奋进之笔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记者毛卫华|王红丽)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