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德州学院附属第一实验小学迎来了一场文化与童真的交响——非遗工坊正式挂牌。一间标准教室大小的工坊,只有在三星堆博物馆才能看到的“文物”映入眼帘。谁曾想到,这些“青铜”制品竟然是孩子们用纸壳与太空泥重塑的三星堆青铜面具,废旧材料在稚嫩手掌中被赋予古蜀文明的神韵,仿佛将三千年前的青铜器铸造现场搬进了现代校园。
学生们以废旧纸箱为胎、太空泥塑形,覆以青绿古铜色染料,仿制的青铜大立人威严矗立,裂纹肌理纤毫毕现。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课程设计,既传承青铜铸造技艺,又融入环保理念。
剪纸区的红纸翻飞中,城市面貌、伟人形象、花鸟山水等跃然眼前,春分燕影、霜降稻穗与纸编风铃的叮咚声交织成季节诗篇;掐丝珐琅展区,金丝勾勒的花卉在釉彩中绽放,印证着“燕京八绝”的千年匠心。
陶埙,七千载泥土淬炼的天籁,幽邃如立秋私语,携三星堆青铜的苍茫,在稚子指尖苏醒为文明的低沉吟咏。“我们让孩子在陶埙制作过程中触摸中国传统文化的温度。”校长任陆说,学校构建了“认知、解构、创造”三级体系,让非遗文化沁润孩子成长的心灵。
当非遗遇见现代课堂,脸谱绘制的孩子们以朱砂点忠勇、黛墨绘刚直,将京剧行当的密码写入斑斓油彩。书法练习的孩子在宣纸上临摹青铜器铭文,墨痕间流淌着金石学的脉络。
德州学院附属第一实验小学孩子们用他们的理解呈现出非遗的当代诠释。
春日的暖阳斜射进非遗工坊,让青铜面具又镀上一层金边。廊间悬挂的纸编风铃随风轻吟,恍惚间似有编钟雅乐穿越时空。这里没有冰冷的展柜,只有孩童指尖跃动的文化基因——当非遗不再囿于博物馆,而是在校园土壤中生长出新的年轮,我们终将读懂“活态传承”的真正含义。
(张春法 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