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管泓博‌

古往今来,黄河奔腾不息,福泽沿岸,勤劳智慧的惠民人因地制宜,抟泥创作,用灵巧的双手捏出了一个个活灵活现、憨态可掬的泥娃娃。2011年5月23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惠民泥塑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Ⅶ-47。静静躺在黄河底的红胶泥摇身一变,成为了“国家编制”的艺术作品。

惠民泥塑发源于清朝初年,人口流动使一部分外地工匠艺人移民到山东惠民县河南张村,为求糊口,许多人家做起了黄河胶泥制作泥塑的活计。这一手艺发展至乾隆年间,惠民县甚至出现了专门制作泥塑的手工业户,惠民泥塑的生产由闲散变得稳定,同时品种增多,质量提升,其中广为大家所喜爱的“不倒娃娃”等类型产品逐渐成为河南张村“泥娃娃”的基本风格,为后来惠民泥塑的典型化兴起奠定了印象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惠民泥塑更是焕发勃勃生机,作为传统民间艺术推陈出新,品种增多,其样式也紧跟时代潮流,乐于反映现实生活,在工人、农民群体中积攒了广泛而坚实的口碑。‌

如今的惠民泥塑在“非遗”光环的加持下,参加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和山东省首届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大型活动,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民俗文化奖、中国(国际)孙子文化艺术奖、上海世博会山东活动周优秀演绎奖等国家奖项更是“拿到手软”。惠民泥塑在充当地方特色旅游产品的角色之余,其传承人还应各地邀请,走进中小学课堂,为孩子们展现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伟大时代课题。


惠民泥塑是手工塑形与彩绘相结合的泥塑工艺品,它的制作方法并不容易,对匠人的揉捏技巧、绘画技巧都有着较高的要求。黄河红胶泥要经滤土、和泥、捶(摔)泥、设计造型、捏塑、翻模、印模、整修、晾干、摩挲、涂粉打底、开脸、彩绘等二十几道工序加工后才能“脱胎换骨”,成为大家所熟知、所喜爱的“惠民泥塑”。其中,“开脸”是惠民泥塑所有制作步骤里中最难的,制作者“开脸”的水平直接决定泥塑最终的价值。因为惠民泥塑本身就追求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突出传神,强调刻画有代表性的特征,故而“开脸”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开脸”又称“打黑笔”,这一步骤完成后,泥塑才真正被赋予了神态,什么表情的泥塑代表了什么样的祈福和心意,经过“开脸”点睛过的泥塑,不仅有了类型,甚至有了“神性”。“开脸”还讲究双眼对称,忌讳“阴阳眼”(两个眼睛高低不齐或大小不一),这在无形中又拉高了这一步骤的难度。

惠民泥塑彩绘的装饰功能占主要地位,彩绘线条流畅简练,用色上不求还原事物本色,而重在美化,因而在泥塑作品中常见大红、桃红、绿、黄、紫等单色或间色,少数情况加墨、金。着色时,工匠一般先涂带胶的白粉打底,着色后再用胶水敷罩一遍,增加亮度,且泥塑着色重点在正面,背面从简甚至不着色。

作为一种亲民的艺术品,惠民泥塑还发展出儿童玩具的灵巧类型:工匠常常在制作泥塑时增加音响“装置”,有的压进一个哨子,有的在泥塑肚胸里装一个弹子,有的放进一根小棒,经过这样的处理,泥塑玩具就能发出声响,儿童把玩起来爱不释手。甚至有能工巧匠利用弹簧的收缩或线的牵动,实现了泥塑局部的活动,如作品“猪八戒念经”,其耳朵、眼珠、舌头、手都是活的,拉动主线,各个部位就会一起摆动。

惠民泥塑的传承和发展,既体现了传统技艺的保留,又追随了时代的步伐,不断吸收新的“粉丝群体”。百年风雨飘摇,老艺术品的未来又将何去何从?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泥塑这一传统手工艺的学习与延续之中,愿在所有泥塑匠人的热爱和奋斗中,黄河泥沙为骨为身的惠民泥塑可以挺起胸膛,带着独属于山东的记忆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