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磁山二街“磁山拾光·技有所长,匠心传承”劳动技艺展示暨比赛活动热闹启幕。这场由300余位村民、幼儿园儿童及小学生共同参与的盛会,以“传统手工艺+生活技能+亲子共创”为脉络,织就了一幅充满烟火气的劳动画卷,让老技艺与新活力在“五一”前夕交相辉映。



一、传统技艺“全景式”展演:从指尖到舌尖的劳动智慧

活动现场,不同领域的匠人各展所长,勾勒出乡村生活的技艺图谱:

- 纺织与服饰美学:木质拐线架转动间,棉线化作齐整线团;织机“咔嗒”声中,经纬线穿梭成粗布雏形;老手艺人飞针走线,将彩色布条盘成“盘长扣”“蝴蝶扣”,一枚枚中式盘扣如立体的民间画,缀在衣襟上讲述着服饰里的文化密码。



- 手工造物的温度:管道工现场演示传统接管工艺,铁管与麻绳在巧手中严丝合缝;高粱杆经劈削、编织,变身为漏勺、箅子等炊具,更有匠人以细篾扎出玲珑蝈蝈篓,镂空花纹间透着农耕时代的生活哲学。



- 舌尖上的劳动课:妇女能手在面案前施展绝技,手擀面薄如蝉翼,拉面细可穿针;孩子们围在水果拼盘展台前,看雕花刀在西瓜、苹果上开出“花朵”;幼儿园萌娃亲手磨制豆浆,当金黄豆汁流入石磨的瞬间,劳动的甜香弥漫全场。



二、跨龄共创“新图景”:从扎染布到小米美食的童真匠心

活动特别设置亲子与学生体验区,让传统技艺在童趣中焕发新生:

- 萌娃的色彩实验:幼儿园小朋友用蓝草染料进行扎染,白布经橡皮筋捆扎、浸染、晾晒后,绽放出意想不到的冰裂纹图案;他们还用小米、绿豆拼贴“劳动最光荣”主题画,颗粒分明的谷物间,藏着对劳动的初认知。



- 小学生的“粮食魔法”:小学生以小米为主角,制作出小米糕、小米粥、小米脆饼等创意美食。六年级学生王雨桐的“金穗小米盏”尤为亮眼——用模具将小米压成“谷穗”造型,搭配红枣酱,既还原了田间劳作的场景,又传递了“粒粒皆辛苦”的深意。

三、村民共叙“劳动情”:一场没有围墙的文化聚会

“我年轻时一天能织五尺布,现在的娃娃们玩扎染比我们那会儿更有想法!”75岁的纺织匠人李桂兰看着孩子们的作品感慨。活动中,老匠人主动担任“流动导师”,手把手教小朋友缠线、编筐;年轻父母带着孩子辨认高粱杆炊具,讲述“奶奶的厨房故事”;小学生们则用短视频记录匠人工作场景,让老技艺触达更广阔的网络空间。

磁山二街党委书记表示:“从纺织到烹饪,从手工到亲子互动,这场活动不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一次‘劳动精神’的代际传递。当老人的‘老把式’遇上孩子的‘新创意’,传统就有了扎根新时代的生命力。”



据悉,活动评选出“最佳匠心奖”“最具创意奖”“亲子协作奖”等多个奖项,部分优秀手工作品将在村内“劳动记忆馆”长期陈列。随着暮色降临,现场响起《劳动最光荣》的合唱声,这场充满温情与烟火气的劳动盛会,为“五一”劳动节献上了最质朴的致敬。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刘金金 翟学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