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记者 巩持平

一年间,沪西一个小镇的改变翻天覆地。

2024年10月,在上海市青浦区金泽镇,第一批研发人员入驻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到现在,区域导入人才约3万名。原本偏僻、安静的小镇,一下热闹起来。

华为的入驻,犹如投入湖心的一颗石子,激发了周边区域的发展潜力和发展活力。在江苏吴江区,华为(吴江)工业互联网赋能中心成立,助力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升级;浙江嘉善县提出“北融行动”,启用华为(长三角)数字经济创新中心,已招引十多家制造业企业参与华为产品生产。

长三角要更好地发挥全国经济压舱石、发展动力源作用,创新被置于区域发展的核心地位。《2024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显示,2018年以来,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年均增幅达9.26%。

联动构建产业链

今年初,浙江杭州企业宇树科技训练机器人登上春晚舞台,让机器人产业一炮而红。

人们惊讶地发现,在机器人相关的产业领域,长三角再次走在前列。

早在2022年7月,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向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工信厅发函,商请联合长三角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12家企业,共同打造所有零部件均国产化机器人,以抵御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目前,全国产工业机器人已累计推出8个型号下线超5000台,成功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整机产线、锂电等行业。核心部件建议企业名单中,列出的工业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来自苏州、绍兴、杭州、南通、衢州、宣城等地,均在长三角。

机器人的生产只是缩影。统计显示,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的38%,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完善。

上海本地,提供芯片、软件等组成的“大脑”;向西约200公里外的江苏常州,提供作为“心脏”的动力电池;向南200多公里外的浙江宁波,提供完成“身体”的一体化压铸机——在长三角,一家新能源汽车整车厂可以在4小时车程内解决所需配套零部件供应。

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在更大范围内联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沪苏浙皖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产业格局,全域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

科创资源共建共享

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科技创新是核心支撑。而长三角的优势在于“分享”与“共赢”。

打开长三角一体化科创云平台,一系列长三角联合攻关的技术需求映入眼帘,覆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领域。

两年前,上海生物医药企业复宏汉霖曾在平台上发布一则技术需求,迫切希望通过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提高研发及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市场不等人,技改争分夺秒,需求纳入长三角联合攻关重点揭榜任务。经过多轮对接论证,华东理工大学和百林科制药装备科技(江苏)有限公司成功“揭榜”,三方联合攻关生物抗体药物的国产制造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

长三角科技创新联合攻关计划已实施三批,共72项。去年6月,首批12家长三角跨区域创新联合体成立,协同开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

此外,长三角多地试点利用财政科技资金,以电子券的形式支持试点区域内科技型中小企业向专业机构购买技术研发、检验检测等服务,并支持科技创新券的通用通兑,推动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跨越区域“牵手”,激发相关企业创新活力。

目前,已有超过5000家企业注册并申请了科技创新券,这些企业利用创新券购买超过7000次创新服务,创新券拟支持金额超过1.7亿元。

多元化应用场景

长三角城市工业基础雄厚,产业配套齐全,政府态度包容,成为不少新兴领域企业的布局首选,也为长三角新兴产业培育留足了机会。

人工智能大模型方兴。今年初,DeepSeek发布R1模型,仅月余,已有杭州、绍兴、南京、苏州、无锡、镇江、合肥、黄山、阜阳等十多个长三角地级城市宣布,其政务服务系统或相关垂直领域接入这一大模型,比例超过长三角地级城市数量的1/4。

低空经济正热。今年4月初,“上海浦东—嘉兴南湖—苏州金鸡湖”首条低空交通环线通航,这条总长275公里的“黄金走廊”串联长三角核心区,以半小时“飞行圈”重塑沪苏浙三地时空格局。此前,长三角区域曾经开创出短短3个月内,新开通和试飞了超过10条低空载客航线的纪录。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庆曾判断,“长三角是我国科创环境、科创生态最好的区域”。

“三省一市‘长板’相互整合,科教资源和海外创新资源丰富,供给和需求两端都活跃,‘1+1+1+1>4’的合力正日益凸显。”刘庆满怀希望,也充满信心。

来源:解放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