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曾说:“纵观上下五千年,在中国历史上,能称得上圣人的只有‘两个半’,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而那‘半个’是曾国藩。”
在梁启超眼里,王阳明是和孔夫子一样的圣人。
王阳明的境界,全从一点一滴修行得来。
坐中静,事上练,舍中得,这三种修行,尤其能给后世以启示。
1
坐中静
王阳明说:“心不安定,则一事无成。”
一个人若是静不下心来,这辈子注定什么也做不成。
而王阳明一生的成就,跟“静心”二字,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当年,鄱阳湖大战,外面喊杀震天,火光四起。
王阳明却能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
学生问他,作为军队的指挥官,为何能够如此平静?
他只是淡淡地说,胜败乃兵家常事。
正是由于静的功夫,让他这一生,纵使历经磨难,依然能在关键时候做出正确决断。
正所谓:“每临大事有静气。”
越是面临重大问题,越是迎来关键时刻,越要保持住内心的镇静。
毕竟,“戒生定,定生慧”。
人心如水,一旦有所波动,就很难如实地映照万物。
认知错了,判断也就偏了,决策也就乱了。
只有保持内心的宁静,才能克服焦虑,开出智慧的花。
2
事上练
国学大师南怀瑾曾说:“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而在社会中。”
红尘即道场,处世即修行。
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世上修,事上磨。
王阳明这一生,历经大起大落。
有金榜题名、统帅万军的高光时刻,也有身陷囹圄(líng yǔ)、性命垂危的至暗时刻。
正是一件件具体的事,让他在尘世中修炼成了圣人。
当弟子陈九川问他,自己学识渊博,但一遇事就慌乱,该如何自处?
他笑着说:“人须在事上磨,做功夫,乃有益,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俗话说:饭未煮熟,不能妄自一开;蛋未孵成,不能妄自一啄。
凡事都要经过一番耐心等待,才能求得一个好结果。
做人做事,皆是如此。
砥砺其志,劳碌其力,耐住性子,慢慢前行,定能有所成就。
3
舍中得
佛说,人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
所谓“求不得”之苦,就是人在得不到的时候,内心格外煎熬。
对于此,王阳明说:“去得人欲,便识天理。”
只要学会管理欲望、修炼心志,便能使自己的心重现光明。
想要抓住过多的东西,往往会丢掉原有的东西。
王阳明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
放下了,心宽了,路就长远了。
舍而后得,方能明白天道有常。
作家贾平凹有段话说得很好:
“会活的人,或者是取得成功的人,其实都懂得两个字,那就是‘舍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这世上,得与失是守恒的。
所以真正的智者,愿舍,敢舍,能舍。
一舍一得,心中便多了一份坦荡,多了一份欣喜,多了一份释怀。
◎本文来源:“领导干部学国学”,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