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紧张局势持续升级,解放军运-20现身巴基斯坦领空。与此同时,印度航母打起了退堂鼓,后撤返回母港。那么,印巴局势如今情况如何?事件又可能迎来怎样的走向?
近日,印控克什米尔发生针对游客的枪击事件,导致至少26人死亡,印度随即指责巴基斯坦与袭击有关,并采取暂停《印度河用水条约》、关闭边境口岸等强硬措施。巴基斯坦则以反制措施回应,包括暂停对印贸易、驱逐印度外交官等,双方在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附近连续多日交火,局势一度剑拔弩张。
同时,印度在局势升温后高调展示军力,海军派出首艘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前往阿拉伯海,意图对巴基斯坦形成海上威慑。然而,这艘被印度媒体称为“南亚海上霸主”的航母仅部署72小时便仓促撤回母港。卫星图像显示,航母在未完成任何实质性任务的情况下返航,引发外界广泛猜测。
在印度航母撤退的同时,巴基斯坦国内传出“中国运-20运输机现身巴领空”的消息,尽管未获官方证实,但飞行数据显示,一架运-20从中国新疆起飞,经巴基斯坦西北部战备机场短暂停留后飞往阿联酋。
这一动作,迅速引起区域内外舆论热议,众所周知,运-20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大型运输机,具备远程投送与战略支援能力,常用于紧急调运物资或快速部署部队。其出现在巴基斯坦上空,一方面,或是在执行中巴之间既有的联合演训或物资运输任务;另一方面,也可能意在通过“战略存在”稳定局势,向印度传递某种“勿轻举妄动”的警告。
对于巴基斯坦而言,这无疑是一种强有力的“安全信号”,巴基斯坦国防部长阿西夫多次表态,印度可能会在“未来几日”发起入侵行动,并强调巴方已进入战略戒备状态。但他同时一再表示,不希望事态发展至核战争。他指出,中国、沙特以及其他波斯湾国家,正努力斡旋,试图避免局势失控,中方此时出动运-20,无疑是在实际层面提供支持。
从这一点来说,回看印度航母的“退堂鼓”,其既可能是技术缺陷,也可能是战略误判。毕竟,“维克兰特”号虽号称国产,实则依赖多国技术拼凑:意大利设计、以色列雷达、美国发动机、俄罗斯阻拦索,而计划配备的法国“阵风”舰载机尚未到位。
实际航行中,该航母频繁出现动力故障和系统兼容性问题,甚至在演习中因电磁干扰导致防空系统失灵,面对巴基斯坦空军歼-10CE和JF-17枭龙Block-3战机搭载的CM-400AKG超音速反舰导弹,印度航母的防御能力显得捉襟见肘——其若强行推进威慑任务,可能面临“航母变靶船”的风险。当然,在此情况下将航母撤回,也可以看作是印度已经意识到局势已不受控,想趁早踩刹车,试图主动降温。
事实上,印度内部对于是否继续升级冲突也存在不同声音。一方面,以莫迪政府为代表的强硬派希望通过展现强硬姿态,稳定国内选情、对抗反对派;另一方面,印军高层和经济部门则显得较为谨慎。要知道,一旦陷入真正的武装冲突,尤其是在克什米尔这样长期积怨已深的地区,战争代价将远超可控范围。更何况,当前印度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社会压力累积,一场战争未必是最佳选项。
至于巴基斯坦,其国家财政同样吃紧,今年以来,巴方面临严重通胀与财政赤字问题,对冲突的承受能力有限。但在被动应战情况下,巴方也必须表现出“不会被吓倒”的姿态,这才有了国防部长的密集表态和反制措施。
因此,印度恐怕并未下定决心“全面动手”——推迟航母行动,保持对话渠道开放,以及迟迟未在边境大规模增兵,种种迹象显示,印度也清楚,一旦事态失控,将给国家安全与国际形象带来严重冲击。尤其是在面对中国、沙特等地区大国的共同压力时,莫迪政府在冲突与和平之间,开始出现犹豫。
毋庸置疑,运-20的现身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飞行任务,它的背后,是地区力量格局的再一次体现——在印巴再陷对峙之际,中国的存在成为平衡局势的关键压舱石,而印度航母的退却,也说明了在战略博弈中,硬碰硬并不是唯一选项。
未来局势是否会缓和,还需观察印巴之间是否能进一步协调步调,更重要的是要看印度是否愿意重新审视其对巴政策,但无论如何,战争都不应该是首选项,对话才是解决冲突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