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末的南亚次大陆,印巴边境线再度成为全球军事观察家的“风暴眼”。根据印度媒体《ANI新闻》披露,4月27日至28日夜间,巴基斯坦军队越过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以轻武器射击挑起新一轮交火,印度军队随即以炮火回击,双方在海拔5000米的雪线地带展开“冷枪冷炮”式的对峙。

与此同时,印度安全部队在印控克什米尔库尔加姆地区逮捕两名武装分子同伙,缴获AK-47步枪、火箭筒及夜视仪等装备,这场持续数十年的“低烈度战争”正因巴基斯坦空军歼-10CE与“枭龙”战机的异动陡然升级——斯瓦特赛杜沙里夫机场与斯卡都空军基地的战机群紧急升空,演练从“紧急拦截”到“中距空战”的全套战术科目,其剑指印度航母战斗群的意图昭然若揭。


战略威慑的“黑色幽默”:印度航母的“48小时奇幻漂流”
这场危机的戏剧性转折点,出现在印度海军“维克兰特”号航母的诡异航迹上。作为印度首艘国产航母,这艘耗资30亿美元、建造周期长达17年的“海上巨兽”,本应在4月23日高调部署阿拉伯海,对巴基斯坦构成“海空一体威慑”。然而,卫星图像却显示,这艘排水量4万吨的航母仅在海上“巡游”3天后,便于4月26日悄然返回卡尔瓦尔港母港。

巴基斯坦《黎明报》援引军方消息人士称,是巴空军歼-10CE挂载YJ-12超音速反舰导弹与“枭龙”Block3携带CM-400AKG高超音速导弹的组合,迫使印度航母“仓皇撤退”。尽管印度官方对此三缄其口,但“维克兰特”号甲板上空荡荡的滑跃跑道,与母港内堆积如山的舰载机维护设备,无声诉说着这场战略威慑的破产。


这场闹剧背后,暴露出印度海军装备体系的致命短板。尽管印度海军坐拥双航母编队,但“维克拉玛蒂亚”号正在喀拉拉邦船厂进行为期3年的中期大修,实际能作战的仅有“维克兰特”号。而该舰的舰载机缺口更令人瞠目:从俄罗斯引进的46架米格-29K因频繁坠机仅剩38架,扣除维护、训练及备用机后,能实际部署的不足18架,远低于航母作战所需的24架最低编制。

更讽刺的是,印度海军在2025年4月28日紧急向法国订购26架阵风-M舰载机,合同签署仪式竟由法国驻印大使与印度防长共同完成,其仓促程度可见一斑——这背后,是对俄制装备可靠性的彻底失望,更是对巴基斯坦空军装备升级的焦虑回应。


南亚军备竞赛的“死亡螺旋”:当“纸面双航母”遭遇“不对称威慑”

印度航母的尴尬返航,本质上是南亚军备竞赛陷入“死循环”的缩影。自2019年巴基斯坦引进歼-10CE以来,其空中力量已形成对印度苏-30MKI的代差优势。特别是“枭龙”Block3战机整合KLJ-7A有源相控阵雷达与PL-15E超远程空空导弹后,对印度预警机构成致命威胁。而印度海军的“阵风-M紧急采购案”,则暴露出其战略决策的短视——法国交货周期长达5年,远水难解近渴;且阵风-M与“维克兰特”号滑跃甲板的适配性存疑,能否实现满载起飞仍是未知数。

巴基斯坦的“非对称威慑”战略更值得玩味。尽管其海军P-3C反潜机被印度媒体嘲讽为“博物馆藏品”,但该机搭载的AN/ALR-66电子战吊舱,理论上具备干扰GPS信号的能力。若巴方真能通过电子战瘫痪“维克兰特”号的导航系统,将创造以三代机平台压制航母战斗群的经典战例。这种“四两拨千斤”的战术,迫使印度不得不重新评估其“以海制陆”战略——毕竟,用单艘航母与巴基斯坦空天一体化的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体系硬碰硬,无异于以卵击石。


地缘政治的“压力阀”:从军事对峙到外交破冰的可能性
在军事对抗持续升级之际,印度外交层面的微妙转向,为这场危机提供了转圜余地。据可靠消息源透露,印度政府已通过伊朗向巴基斯坦传递“缓和信号”,要求重启克什米尔问题对话。这一转变背后,既有国内经济因边境冲突承受的压力——2025年一季度印度GDP增速因军费激增下滑至4.2%,亦有国际社会的调停努力。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近期频繁与新德里、伊斯兰堡接触,呼吁双方“悬崖勒马”。

对于此事件,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加关注。

注:文中插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