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的江河湖泊中,能用路亚钓到的基本都是罗非鱼、黑鱼、鲈鱼和鲶鱼。可是在2024年7月,有位广东阳江的钓友阿光在当地一处小河湾路亚时,却意外钓获了一条令人惊异的怪鱼。这条怪鱼全身上下都是红色,它的鱼嘴里面竟然长着和食人鱼一样锋利的牙齿,一看就是习性非常凶猛的鱼。



据阿光说,他第一眼就认出这是一条海鱼,但由于缺乏海钓经验,他一时无法确定具体品种。虽然阳江是沿海城市,但他却是第一次在内陆河中钓到海鱼。这条鱼体型硕大,看上去很有活性的样子,显然已在淡水环境中生存了相当长的时间。它到底是什么鱼?为什么会出现在内陆河中呢?



从阿光发出的照片来看,它应该是一条红鮋。红鮋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常见的一种凶猛掠食性鱼类,学术上叫做红鳍笛鲷,因体色是鲜艳的红色而得名。这种鱼主要栖息在近海的岩礁区,以小鱼、甲壳类为食,是典型的肉食性鱼类。在过去,无论是采用传统的筏钓、矶钓,还是路亚,钓友们都能在沿海地区钓到它们,特别是在每年4到6月的繁殖季,红鮋会成群结队地游向近岸区域,成为海钓爱好者的目标鱼种。



可这几年来随着海洋生态环境的恶化,大体型的红鮋已变得相当罕见,因此,阿光能在内陆河中钓到那么大一条红鮋确实挺奇怪的。至于这种典型的海鱼为何会出现在内陆河中,可能是天气变化导致海水倒灌,将红鮋冲进了内陆河中。



其实,本土野生红鮋的数量相比起过去减少了很多,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人为放生和养殖逃逸导致大量外来红鮋进入沿海地区,并且与本土红鮋杂交,形成了杂交红鮋。这种杂交品种又在广东沿海地区迅速扩散,让纯种本土红鮋的生存空间进一步被压缩。



渔民们通常将这种杂交红鮋称为金鮋,因为它们的身体颜色是发红的金色,背鳍和尾鳍为深红色,而腹鳍和胸鳍则是鲜艳的橙红色,最引人注目的是杂交红鮋的眼睛是蓝色的,这一特征在纯种本土红鮋中非常罕见,因此成为区分两者的重要特征。对于东南沿海的海钓爱好者而言,这种杂交红鮋早已不再陌生了。



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近海地区的海鱼洄游到内陆河中是一件很常见的生态现象。每逢春夏之交,珠江、东江等河流入海口处总能看到成群的海鱼逆流而上。可随着沿海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水域污染、滥捕、河口筑坝等因素导致现代近海生态系统持续恶化,这样的自然奇观也很难再见到了。



不过在禁渔令的背景下,这几年海鱼游到内陆河的情况又变得多了起来。比如之前有位惠州钓友就在东江里面钓到了鲽鱼。从生态的角度来说,这些近海鱼类出现在内陆河中并非偶然,而是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虽然距离我国生态完全恢复起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些海鱼游向内陆河的现象说明我国东南沿海水域生态系统正在步入良性发展的方向。



总之,阿光的经历说明只要给予自然足够的修复时间,曾经被破坏的生态系统仍然可能焕发新生。当然,生态恢复之路依然漫长,红鮋意外出现在内陆河既是对生态保护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未来的提醒,只有持续加强生态保护,才能让更多稀有物种的数量越来越多,让江河湖海重现往日的生机与活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