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共情就想拯救,最后让自己陷入内耗,让原本快乐的假期,变成磨难日。

Hi,我是尘微~

五一假期临近,不少人已经买好了回家的车票。不回家吧,唠叨个没完,但一想到要和父母长辈相处几天,心里又隐隐有些发怵。

  • 比如,一回家就要念叨结婚的事,烦得子女想提前返程。
  • 比如,一喝酒就开始诉苦,说子女不孝顺,让子女内疚又窒息。
  • 比如,总用‘为你好’绑架子女,拒绝吧,怕她伤心;顺从吧,自己又憋屈。......

我们这代人似乎陷入了一种矛盾,既想尽孝,又怕被亲情“绑架”。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过度共情”,当我们过度代入父母的情绪时,反而会消耗自己,甚至引发愧疚、愤怒或逃避。



和长辈相处,越共情越累

父母年纪越大,经历的事情越多,难免会产生各种情绪:对过去的遗憾、对现实的不满、对未来的焦虑。他们可能会抱怨身体状况不佳,感慨时代变化太快,甚至对子女的生活方式提出诸多意见。

以我闺蜜为例,她的母亲经常向她诉苦婚姻不幸。每次听完,闺蜜都会不自觉地产生共情,心疼母亲的同时开始指责父亲。

然而吊诡的是,这时母亲反而会跳出来维护父亲:“你怎么能这么说,他毕竟是你爸。"

闺蜜瞬间就从倾听者变成了“家庭关系破坏者"。当她怀着愤怒去反问母亲时,得到的回答却是:“我不和你说,还能和谁说呢?"

即便心理再强大的人,在经历这种来自深爱至亲的反复拉扯后,也会情绪崩溃,难以释怀。

闺蜜曾对我说:"我曾经那么希望他们离婚,可当我真的劝母亲离婚时,她又坚决不同意,我反而成了她的情绪垃圾桶......从小听她说奶奶的不是,我就坚定地站在母亲这边,敌视父亲那边的所有亲戚。可后来才发现,两边都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绝对的好或坏。"

我发现,当夫妻无法直接沟通时,会把孩子卷入他们的矛盾中作为缓冲,心理学将这种现象称为"三角化"。

而他们向孩子诉说焦虑和痛苦,并不是为了期待孩子的拯救,而是希望引起他人的关注和理解,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支持。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自己的焦虑和痛苦也会转移给子女。

父母越痛苦,孩子越是努力想要“拯救"这个家,而父母就越逃避面对真正的问题。最终,那个一心想要修补家庭关系的人,反而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研究发现,童年情感匮乏的人更容易产生拯救欲。反过来说,拯救心态越重的人,往往有着越不幸福的童年。

因为,年幼的孩子无法理解这种复杂的家庭互动,他们既没有能力解决父母的问题,也无法消化这些负面情绪,只能持续地自我消耗。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变得自我怀疑、内心矛盾、充满痛苦,甚至陷入抑郁。

就像日本畅销书作家心屋仁之助说的那样:“如果你一直抱着'母亲很可怜'的想法,这辈子都难以获得真正的富足。"

孝顺不等于100%情绪承接

中国式孝顺最大的误区,就是把顺从当孝顺。总以为,孝顺就是要完全接纳父母的情绪。

但其实,倾听不等于全盘接受,拒绝也不代表不孝顺。父母的负面情绪,是他们的人生课题,不是你的责任。

母亲抱怨孤独,是她在面对衰老的恐惧,你能陪伴,但无法替她消除; 父亲指责你不常回家,是他对亲子关系的期待,你能调节,但不必全盘接受。

武志红曾经说过:“中国式亲子关系最大的问题,就是边界模糊。"父母把子女当情绪出口,子女把父母的烦恼当自己的责任,最后两代人都精疲力尽。

你以为自己在尽孝,其实是在无意识中想“修正父母的痛苦”。但父母的很多情绪,根源是时代局限或性格使然,根本不是子女能解决的。

过度共情,最后反倒让自己陷入内耗和内疚,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应该再多陪伴、再多倾听,甚至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去迎合长辈的情绪需求。直到过了很久我们才发现,我们拼命填满父母的情绪黑洞,却忘了自己的内心早已千疮百孔。

实际上,照顾长辈很重要,照顾自己的情绪同样重要。一个情绪稳定、能够自我调整的人,才能真正给予家人积极的影响。

就像作家毕淑敏曾说:“孝顺要有分寸,就像煲汤,火候过了会苦。”



最后,有几个和长辈相处的知识分享给大家。

(1)理解但不代入

可以倾听老人的想法,但不要完全沉浸其中,把他们的情绪当成自己的情绪。 就像面对一个装满水的杯子,我们可以观察它的状态,但不必将水全部倒入自己杯中。

(2)引导他们去寻找更好的情绪出口

很可以鼓励他们培养兴趣爱好、参加社交活动,而不是把所有情绪都倾倒在子女身上。

(3)设立心理边界

孝顺不是无条件接受,而是在尊重的前提下,也要保护好自己的情绪。我们可以关心父母的起居饮食,但不必为他们的人生选择负责;可以体谅他们的情绪波动,但不必将其视为自己的过错。

(4)适当抽离

当你感到情绪被消耗时,学会暂时抽离,不接情绪炮弹,不做无谓争辩,不背他人课题,减少被情绪裹挟的时间,让自己恢复情绪平衡。

罗曼·罗兰曾说:“真正的孝顺不是盲从,而是带着爱的坚持。"

对于子女而言,真正的成熟,是允许父母不幸福,也允许自己不管。这不是冷漠,而是放下拯救欲,把力量收回来滋养自己。

因为,健康的亲情,从来不需要以任何人的自我牺牲为代价。

(全文完

最后,祝大家五一假期愉快!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