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征集

日子很难,生活不容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有苦说不出的感觉,受苦的人最懂。

和吃苦相比,有苦难言,无人问津,可能比苦本身还难受。

重生之后,叶檀老师变了很多,变得能吃苦,吃自己的苦,吃别人的苦。

她说,有苦我们一起分担。

每周六,叶檀老师都会亲自回复,并在公众号上发出,有苦难言的朋友,如果你也想和叶檀老师倾诉,把你的故事,发送到邮箱yetanbusiness@163.com,叶檀老师看到,一定会回复。

记住,这世界还有人,关心你,在乎你,理解你。

文/青城桢楠

消费是变好了,还是依旧在底部徘徊?

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场景、不同的人群,会得出截然相反的感受和结论。

4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全国社会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9%,增速比前两个月快了1.9个百分点,且高于2024年以来各月水平。

数据公布前,万得一致性预期仅为4.36%,消费数远据超预期。

看细节,消费回暖的意味更加强烈。


(图源:pixabay)

一季度,乡村消费整体快于城镇,但单看3月份,一直低迷的城镇消费开始觉醒,恢复速度少见的快于乡村。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3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5595亿元,同比增长6.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345亿元,增长5.3%。

另一个城镇消费复苏的消息,来自商务部。据经济日报4月27日报道,一季度商务部重点监测的全国50个步行街,商圈客流量、营业额同比分别增长5.7%、5%。

过去一年,我们总结过一个规律,商品消费和餐饮消费此消彼长,一个增,另一个降,反之亦然。

2025年一季度,这个规律被打破了,商品和餐饮一起增长。商品零售额110644亿元,增长4.6%;餐饮收入14027亿元,增长4.7%。

宏观意义上的消费回暖,在资本市场上也有诸多体现。宠物食品、谷子经济、零食赛道、美妆护理……沪港两市,有一大堆牛股爆发。


(图源:pixabay)


匪夷所思的矛盾,两大核心城市消费逆势下跌

原以为消费复苏是整体性的,甚至趋势性的,但北京和上海的消费情况,又让人对消费的前景,产生一丝丝忧虑。

据财新报道,2025年一季度京沪两地消费逆势下跌,和全国的消费景气差距越拉越大。

北京、上海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北京和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下降3.3%和1.1%。其中,北京降幅比2024年全年走阔0.6个百分点,上海降幅虽收窄2个百分点,但仍然下降。

3月份更明显。

在全国社零增速录得2024年以来单月最高水平的同时,北京社零增速却在加速下滑。3月北京的社零降速,愣是比前两个月扩大了9.8个百分点。


上海一直是中国最具消费能力的城市,堪称消费领域的王者。这一桂冠,在2025年被重庆夺走。

2025年前两个月,重庆以2831亿的社零总额超过上海的2777亿成为消费第一城,进入3月,双方差距进一步拉大。

据重庆和上海统计部门的数据,2025年一季度,重庆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04.32亿元,同比增长4.1%,比2024全年提高0.5个百分点;上海社零总额4057.45亿元,这意味着,重庆和上海的差距扩大到100亿以上。

我们一直在追踪北上等一线城市的消费情况,分析过为何一线城市消费相对低迷,可2025年开年,还是让人始料未及。

问题出在哪?


(图源:pixabay)


上海消费的症结在汽车?

拆分北京和上海的消费,会发现两地各有各的特点。

先来看上海。

根据上海统计部门给出的社零详情,在主要的大类消费中,通讯器材类表现最好,同比上涨了10.7%,规模达到198.71亿。表现第二好的是粮油、食品类,增速10.3%,规模为380.64亿元。

结合国家统计局给出的全国社零详情,上述两类表现和全国趋势一致,只是增速有区别。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一季度粮油、食品类增速为12.2%,和上海差距不大。但通讯类增速差别不小。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口径,一季度全国通讯器材类消费增速为26.9%,大幅跑赢上海。上涨主要原因是以旧换新,国家的补贴政策是每件补贴15%,最多不超过500元。

这是全国政策,上海也在落地,且比较积极。

2025年1月20日,上海官方公告,落实国家家电以旧换新补贴,落实国家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购新补贴答疑。

答疑贴中明确写道:个人消费者购买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3类数码产品(单件销售价格不超过6000元),可享受购新补贴。每人每类可补贴1件,每件补贴比例为减去生产、流通环节及移动运营商所有优惠后最终销售价格的15%,每件最高不超过500元。上海各大卖场的显眼处都能看到补贴告示。

问题来了,为什么同样的补贴,上海增速比全国水平低?

2024年底曾经传出上海居民到苏州抢手机的新闻,2025年一季度没有类似的消息。

不过,看周边地区的情况还是能够捕捉到个中差异。

4月22日,据江苏统计部门披露的数据,一季度江苏省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0.2%。其中,江苏南京的增速更是在44.9%。


(图源:pixabay)

补贴政策没有差异,消费增速差别不小,或许只能归结在购买意愿上。

上海粮油、通讯增速超过10%已经算优秀,其他品类大多不增反降。据上海统计局部门的数据,社零大类中,金银珠宝类下降9.2%,日用品类下降1.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下降3.9%,文化办公用品类下降8.0%。

在所有品类中,下滑幅度最大的是汽车类,一季度下降了19.1%。

上海的汽车为什么卖不动了?

汽车刺激力度不减,全国汽车消费保持稳定。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一季度汽车类消费轻微下滑了0.8%。

上海车市严重落后于全国。网络上不少自媒体把上海汽车销量下滑,归结为2024年1月1日,绿牌门槛提高。新政策规定,个人消费者不仅需连续3年缴纳社保或个人所得税,且名下必须无新能源车和燃油车。

这种说法站不住脚。


(图源:pixabay)

据上海市汽车销售行业协会4月25日的文章,2025年一季度,上海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增幅17.8%,目前的市场渗透率为53.6%。

3月份上海的新能源汽车更是可以用卖爆了来形容。上海市汽车销售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3月份,上海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59.5%,环比增长99.4%,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进一步上升到58.7%。

问题出在燃油车和价格战。

在上海市汽车销售行业协会的文章里,有这么一句话:

虽然样本销量的同比降幅有所缩小,但是新车样本销售额3月和1-3月的同比降幅更要大于新车销量的同比减幅,表明今年一季度上海汽车终端燃油车市场的价格竞争依然非常激烈。

我们查了下2024年同期上海新车的售价,当时的数字是24.76万。

2025年一季度是,22.54万。


单车2万元的下滑幅度,格外扎眼。降价幅度如此之大,尚且不能刺激车市,如果不降价,可能更不如人意。

总的来说,上海消费现状是,有补贴的品类增速不快,价格降得快的产品,销量不尽如意,本质还是消费意愿不足。

说到消费意愿不足,上海的情况有点让人费解。

过去我们常说,想要提振消费,两点是必须的,一点是收入要保持增长,另一点是资产价格保持稳定。

收入决定了消费下限,而资产价格决定了消费的弹性。

中国居民70%的财富在地产,所以资产价格几乎等于房价。账面上的居民收入和资产价格,上海均属全国最高或最好。

据上海统计部门的数据,2025年一季度,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66元,同比增长4.6%,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9%。

4.6%的增速和全国5.6%的增速相比,差距并不大。从绝对值来看,上海居民的收入依然领跑全国。

在资产价格方面,各界的共识是,上海楼市是全国比较稳定的几个城市之一。据国统局数据,2025年截至3月份,上海市新房价格同比增长5.7%,是70个大中城市里表现最好的。

二手房尽管同比下跌,但下跌幅度放缓,前3个月,上海二手房价格下跌1.4%,仍然是70个城市里表现最好的。单看3月,上海二手房甚至已经开始上涨,涨幅为0.4%。


上海本地数据显示,从数量上看,上海住宅销售面积已经正增长。

据上海统计部门的数据,2025年1-3月,上海市商品房销售面积397.28万平方米,增长0.8%。其中,住宅销售面积329.78万平方米,增长2.2%。

难能可贵的是,上海市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超5%的涨幅,和全国10%左右的跌幅形成明显对比。

资产价格的稳定性理应对消费意愿有实质性的作用,可结果和预期并不相符。这让人联想到日本,即便股市和楼市都在上涨,消费还是很低迷。

结合老龄化的趋势,出现了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北京的情况,更特殊

北京和上海在消费结构上有很多共同的趋势。比如,增长快的品类有粮食、新能源车、家电等方向,多数涉及补贴领域。

和上海一样,下滑幅度相对大的集中在汽车类(燃油车、价格战)。

据北京统计部门的数据,2025年一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58.6亿元,同比下滑3.3%。

下滑的主要原因是,部分领域需求不足以及市场竞争激烈等。

所谓部分领域需求不足,主要指汽车和通讯器材类。按照北京统计部门的官方表述:汽车类、通讯器材类等商品零售额仍呈降势。


(图源:pixabay)

降了多少?北京统计部门没有给出确切的数字,但考虑到北京消费下滑的速度比上海快,汽车品类的降速可能也大于上海。

2025年4月14日,北京市汽车流通行业协会发了一篇名为2025年一季度北京汽车市场分析的文章,这篇文章只有1、2月的情况,没有一季度整体的销售变化。

据北京市汽车流通行业协会的文章,2025年前两个月,北京累计交易新车 7.71 万辆,同比2024年下滑10.79%,增幅低于全国 24.49 个百分点。交易量下滑11%左右,再加上价格因素,销售额降幅估计就更多了。

在汽车需求低迷的背景下,北京比上海还多了一个通讯器材品类销售下滑。

在国补刺激下,按理说通讯器材,即便不涨,也不应该下跌,但北京就是这么个状况。

2024年一季度,北京通讯器材的销售增长了7.6%,增速并不快。2025年一季度下滑并不是2024年基数太高造成的。

近期,不少统计机构,把小米列为2025年一季度中国手机销量第一。小米总部在北京,算如果小米都无法激发人们购买通讯器材的销量,北京的情况确实特殊。

另一个特殊的地方在于,统计意义上的分歧。

从逻辑上说,社会零售总额下滑大概率对应居民人均支出下滑,但2025年一季度北京全市的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是正增长的,增长幅度为2.3%。

社会零售总额负增长3.3%,居民人均消费正增长2.3%,怎么解释?

如果是非餐饮的服务性消费增速很快,或许可以解释得通。但北京统计部门的数据显示,居民支出项下的八项消费里,有六项增长、两项下滑。下滑的分别是,交通通信和医疗保健,均是服务业。

涉及实物或者和社零强相关的都是正增长。比如,人均食品烟酒支出2883元,同比增长0.6%;人均衣着支出607元,同比增长4.1%;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591元,同比增长19.9%;人均其他用品及服务支出498元,同比增长1.0%。

回溯过往历史,会发现,2015到2023年期间,北京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居民人均支出有比较强的正负关系。

几乎是同正同负,比如2020年和2022年,北京社零两次负增长,同期人均消费支出也是下滑的。



第三个特殊的地方在于,北京社零是下滑的,但居民消费信心在增长。据北京统计部门的统计,2025年一季度,全市消费者信心指数为99.1,较上季度提高4.4点,主要受未来预期向好、促消费政策等带动。

在细分项里,收入预期指数最高,数字为105.3,比2024年底提高了5.1点。

4月18日,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一季度全市可支配收入为23606元,名义增长5%,扣除价格,实际增长5.5%。北京的收入情况比上海还好。

资产价格呢?以二手房为主体的城市,北京的二手房价稳定性仅次于上海。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单看3月份,环比上涨了0.5%,比上海3月份环比增速还好。

清晰的地方越来越模糊了。过去,我们一直认为,收入和资产对消费起到决定性作用,但2025年一季度的情况说明,实际并非如此。

纵然,资产价格没有稳定,但消费依然可以有起色。

据财经网4月27日的报道,一季度全国31个省份中,有18个省份社零增速超过全国水平(4.6%),其中西藏(11.1%)、湖北(7.3%)、河南(7%)、内蒙古(6.7%)、新疆(6.7%)分列前五。

财经网在文章中写道,这些地方在促消费上“实招”“新招”连出,打造出不少年轻人喜爱的消费场景,比如夜市经济、国风活动等等。

如果财经网总结得没错,或许激发人们消费的,不仅是收入和资产价格,更是消费的形式和体验。

一线城市消费总额高,但增速有停滞之势,价格也不在高高在上。


(图源:pixabay)

2024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社零总额增速分别为2%、-3.1%、0.03%和1.1%。跟西藏这些地方相比,就像身体停止成长的成年人。

刺激消费,无疑是当前中国经济最难、也最急迫的课题,稳定的给予居民保障,稳定居民就业和收入,让一线城市成为全球的消费圣地,让其他城市拥有不可缺少的特色消费,成为牛奶与蜂蜜之地。

除了向前,我们别无选择。

(免责声明:本文为叶檀财经据公开资料做出的客观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请勿以此作为投资依据。)

叶檀财经矩阵号

声明:近期,不少人以叶檀财经的名义,或xx叶檀、叶檀xx等名义,在各大平台售卖和股市相关的课程,进行和股市相关的直播。

在此,我们声明,任何和股市相关的直播、课程,均与叶檀财经无关也没有得到叶檀财经或叶檀本人的授权,认可

叶檀财经运营并管理的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有且仅有叶檀财经、叶檀暖人生、叶檀聊人生、半间白云、叶檀说、檀谈人生,抖音号叶檀财经、檀姐姐暖人生,小红书号叶檀财经,快手号叶檀财经,头条号叶檀财经,百家号叶檀,请用户认准上述账号。但凡与上述微信账号不一致的公众号均非叶檀财经负责运营管理,叶檀财经和叶檀对其行为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放松心情,把学习和享受贯穿在悠长的人生中,让我们一起成长,一起快乐。

作者:青城桢楠编辑: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叶檀财经作品 | 尽情分享朋友圈

咨询合作,请联系微信

13818756019(商务微信)

喜欢请您点个赞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