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阅读之前,麻烦您先点个“关注”吧,这样咱们可以一起交流分享。作者一定会努力创作更多优质内容来回馈大家。
各位朋友,此刻就暂时把那些烦心事放一放,尽情享受属于自己的快乐时光。
一位来自美国的网友,在全球最大的问答平台Quora上抛出了一个话题:“中国是不是因为害怕破产才屈服于特朗普的贸易战协议?” 这可能只是特朗普放出的又一个迷雾信号,实际上中国根本没有向美国低头。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的制造业规模庞大,这为我们对抗美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即便未来美中经济脱钩,凭借国内强大的生产能力以及众多国际贸易伙伴,中国完全能够实现自给自足。
最近特朗普不断释放“烟幕弹”,宣称中国正在寻求与美国进行和平谈判,这一举动恰恰说明了特朗普已经没有什么牌可打了。他这样做无非是为了安抚民心,否则反对他的民众可能会越来越多。
面对这种情况,中国依然选择冷静观察。对于特朗普提出的和谈请求,中方早已明确表示,除非美国主动停止关税战,否则中国将一直坚持到底。因此,针对美国网友的疑问,许多人都表达了各自的看法。
其中一位网友指出,这种说法纯属无稽之谈。即使中美经济脱钩,中国也不会屈服。2024年,中国从美国进口了大约7亿美元的钢铁,但这些钢铁完全可以从澳大利亚购买,而且中国本身就是全球最大的钢铁出口国。
同年,中国进口了约40亿美元的铜,而美国仅是全球第十大铜出口国,前两大出口国分别是智鲁和秘鲁。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秘鲁投资开发的一个大型港口于2024年正式启用,这对中国的原材料运输非常有利。
这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成功案例之一,不仅让当地国家受益,也为中国带来了实际利益。2024年,中国进口了大约15亿美元的棉花,而中国本身也是全球领先的棉花生产国,额外需求可以从巴西采购。
有人提到,在这场贸易战中,美国似乎握有所有优势,但实际上很多所谓的王牌不过是幻想。
另一位网友则评论道,我们需要依赖中国人,因为他们为我们生产几乎所有日常用品。相比之下,中国人对我们的需求并不大,因为他们的进口商品大多可以在其他国家找到替代品。
比如大豆,四年前特朗普对中国的大豆加征关税,这反而为美国农民开拓了新市场。作为回应,中国转向巴西寻找新的供应商,如今巴西已经满足了中国69%的大豆需求。
阿根廷供应了20%,剩下的20%留给了美国,但这最后的20%也很可能逐渐消失。特朗普的行为让美国农民失去了一个巨大的市场,这是非常愚蠢的做法,对谁都没有好处。
为了弥补这个损失,美国政府不得不拿出补贴来帮助农民维持经营,而这笔钱最终还是由美国纳税人承担。由此可见,在这场关税战中,特朗普的表现实在令人失望。
还有一位网友强调,中国不会因为离开美国而破产。要知道在现代社会,由于各种新技术的出现,没有任何国家能够完全自给自足,这也是为什么全球贸易如此重要。
即便拥有某些原材料,在很多情况下,其储量也不足以长期维持需求。像中国和美国这样的大国需要从世界各国采购资源。目前中国已经拥有了许多贸易伙伴,他们有能力满足中国的需求。
美国对华出口的最大产品是农产品。由于特朗普发起的贸易战,像巴西和阿根廷这样的国家正在填补中国对农产品的需求空缺。所以美国对中国的威胁几乎微乎其微,中国已经不再惧怕美国的制裁。
另一位网友认为,美国的关税永远无法摧毁中国的制造业。美国从世界各地进口的商品仅占所有国家出口总量的12%左右,而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比例略高于5%。
那么美国怎么可能摧毁中国的制造业呢?虽然可能会受到一些影响,但绝不会像某些人想象得那么严重。相反,由于中国拒绝与美国开展任何业务往来,美国可能会面临家庭用品和机械零件短缺的问题。
如果中国禁止向美国出口稀土和其他关键材料,美国的武器、战斗机、汽车等制造业将会陷入瘫痪状态。最终结果可能是美国遭受重大损失,而中国只会受到轻微冲击。
还有网友提到,这场关税战是非常愚蠢的行为,因为他们几乎生产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需的一切物品,并为美国众多超市提供商品。
关税实际上是由消费者在购买时支付的,所以特朗普对中国制造的产品征收高额关税其实是适得其反。真正为此买单的是美国人,而不是中国。此外,中国的产品销往150多个国家,完全不需要依赖美国市场。
当特朗普对我们出口到中国的大豆征收高额关税时,这反而成为了美国农民的一大福音。然而,中国所做的只是找到了新的供应商——巴西和阿根廷。
这让美国农民十分愤怒,他们要求政府以津贴形式提供资金支持,以免农场因总统的错误决策而倒闭。总统的行为直接导致他们失去了中国市场。
这位网友总结道,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通常战争不会给人民带来普遍的好处。不过,互惠关税存在谈判空间,双方可以通过协商削减或取消那些引发关税战的国家所征收的关税。
但特朗普并不这么做,他更倾向于在其有限范围内战略性地使用关税作为武器,试图在与其他国家的贸易中获取某些最终优势。
问题在于他的操作方式:通过勒索其他国家,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并利用谎言和侮辱来进行谈判。没有哪个国家愿意接受这样的妥协,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