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张梦琦 广州报道

“我们刚表演的是潮汕英歌舞,展现了千百年来岭南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希望借此机会,让更多人了解广东美食、歌舞等非遗文化,带动家乡经济发展。”4月30日,在“创建助力‘百千万’‘文明乡风润南粤’”系列活动启动仪式现场,一位刚下台的普宁泥沟村英歌队成员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说。

舞台另一侧,系列活动之一——乡村非遗集市已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前来“赶集”。该活动由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承办,现场50个特色摊位、近百位非遗传承人齐聚一堂,用美食、技艺和潮玩,编织出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岭南文化画卷。

客家竹筒糯制作、大良虫崩䖢制作、东莞荔枝蜜酿造……在“寻味”专区,各地乡村非遗美食技艺汇聚于此,以地域特色为标签,展现岭南人的饮食智慧。其中,茂名化橘红中药文化、江门新会陈皮炮制技艺等非遗项目,将广东药食同源的传统理念融入现代生活,通过“非遗+农业”模式,促进当地规模化种植,让传统中药炮制技艺成为撬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杠杆,吸引不少现场市民驻足了解。


(“寻味”专区现场展示,张梦琦摄)

化州化橘红药材发展有限公司化橘红文化传播者黎扬泉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本次我们带来了化橘红含片、化橘红饮品及化橘红爆珠等创新产品,化橘红纳入‘药食同源’名录,为化橘红食品开拓国际市场的创造了新机遇。我们已立项计划开发多款化橘红衍生产品,在‘百千万工程’推动下,化橘红产业不仅让本地种植、生产、加工规模更上一层楼,还带动了化州返乡创业新热潮。”

一技传三代,一器见匠心。在“巧匠”展区,深圳麦秆画、佛山南海藤编、河源墩头蓝纺织品琳琅满目,每一项技艺跨越工艺类别,却共同诠释传承的真谛。而在“潮玩”文创展区,传统技艺穿越时间,换上了“现代装”。广州广彩瓷烧制技艺出现在咖啡杯、餐盘上;阳江风筝以微型化设计成为书签,小小风筝承载着“纸鹞传福”的民俗寓意,推动着风筝传统作坊向文创企业转型,构建起“非遗+”的多元发展路径。


(光德陶瓷烧制技艺展品,张梦琦摄)

乡村非遗集市也邀请了各地乡村的非遗工坊,如化橘红中药文化非遗工坊、梅州光德陶瓷烧制技艺非遗工坊、高埗矮仔肠制作技艺非遗工坊、新会陈皮炮制技艺非遗工坊等。

近年来,各地发挥非遗工坊在推动非遗保护、促进就业创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方面的积极作用。化橘红中药文化非遗工坊依托“工坊+基地+农户”模式,通过建设车间、利用网络平台销售产品、开展技艺培训、设计旅游研学线路等方式,吸纳留守妇女和残疾人参与生产,带动899人就业;梅州光德陶瓷烧制技艺非遗工坊依托“非遗+文化+旅游+产业”模式,带动95人就业,人均年收入约3.6万元。《化橘红中药:双手“种”出乡村累累硕果》《光德陶瓷:窑火生生不息,振兴乡村好帮手》均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遴选的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为传统技艺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