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是城市发展的活力之源、创新之核。作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合肥以“科里科气”的创新基因厚植青年逐梦热土。近年来,团合肥市委紧扣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目标,以机制创新、资源整合、平台搭建为路径,努力让青年就业有保障、创业有平台、创新有支持,引领团员青年在挺膺担当中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创新赋能 点燃青年创业“新引擎”
在合肥市有这样一个新群体,他们为了科技创新的梦想从天南地北不远千里奔赴这里创新创业,为理想打拼、安居乐业,被称为“科漂青年”。
随着“科漂青年”的广泛聚集,团市委将其作为重点关注和贴心服务对象。通过加强与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平台联动,举办“科大硅谷”政校企交流会,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与合作伙伴联合举办青年科创徽商对接会,促进资源对接和科技成果转化,让青年更愿意留在这座“科创之城”。
截至2024年末,合肥市已建成青年创业园等各类创业孵化基地85家,发放毕业生求职创业补贴4336万元,累计支持高校毕业生、返乡人员等群体2.51万人创新创业。
精准护航 铺就青年就业“快车道”
就读于华东政法大学的张昀熙参加了团市委组织的就业实践活动,“这次活动让我直观感受到家乡的发展,更加坚定了留肥的决心”。本次活动团市委共发布541个优质岗位,帮助大学生上好就业实践“第一课”。
近年来,团市委扎实推进实践育人工作。2024年,开展“扬帆计划”“三下乡”“家乡行”等活动 400余场,发布实践岗位1600余个、就业岗位3400余个。持续推进“千名博士合肥行”“青年学子家乡行”等项目,吸引120余所高校共8000余名青年学子投身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科技发展等领域。为畅通引才渠道,全面参与“招才引智高校行”活动,赴北京、上海、江苏南京等市知名高校开展政策宣介,在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聘任300名“青春推介官”,宣传合肥市人才政策,增强城市“引青力”。
多元供给 打造青年成长“充电站”
在合肥市,“吃夜宵不如上夜校”逐渐成为青年文化生活的新风尚。自2023年11月以来,团市委打造“青年夜校”服务项目,依托青年之家等团属阵地,开设生活美学、运动健康、非遗技艺等各类公开课20余种,覆盖青年群体 20万人次。
青年夜校不仅能为青年发展增能充电,还能跨界探索更多创新创业的无限可能。在烟火气十足的梨花巷里,一家“愿望LIVE”青年小店格外醒目,店主范中雯是夜校教师,也是该店主理人,主营甜品美食与文创产品。从爱好者到创业者,青年小店不仅实现了她的创业梦,还成为周边青年的文化聚集地。夜晚,青年小店举办读书分享会、青年创业分享会等活动,激活青年下班后的碎片化时间,形成“兴趣消费——学习——职业化”的良性闭环体验。
自2024年起,团市委持续推动青年夜校迭代更新,联动社会机构打造青年夜校3.0版本,通过链接资源、搭建平台、对接政策,帮助青年把兴趣发展成职业,孵化出一批青年夜校主理人,让青年夜校成为青年群体创新创业的阵地。
品牌引领 培育青年发展“新动能”
“志愿服务更多体现为一种人文关怀,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提升”。春运期间,“00后”梁仙坤穿上橙色马甲,在合肥南站参与春运志愿服务活动,每天工作行走近 2万步。
近年来,团市委持续打造“小合苗”志愿服务品牌,动员组织万余名志愿者服务世界制造业大会、合肥国际马拉松等重大赛会,累计服务时长超10万小时。截至2024年底,合肥市共有注册青年志愿者58.8万人,青年志愿服务组织1700多个,171个青年志愿者组织、个人及项目获省级以上表彰。
青年夜校教师正在教授吉他课程
颁发“青春合肥”志愿推介官聘书
书记说
围绕中心才能找准方向,服务大局才能体现价值。合肥共青团将始终聚焦党政所需、共青团所能、青年所愿,找准工作切入点、结合点、着力点。以思想铸魂领航,开展“合肥青年说”理论宣讲、红领巾讲堂项目,为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校准航向。以服务大局聚力,搭建“实习——实践——实训”多元服务平台,深化“青年学子家乡行”“小合苗志愿服务行动”,助力青年在就业创业、社会服务、基层治理等多个领域成为服务合肥市高质量发展的先锋力量。以成长赋能筑基,推动青年夜校、集体婚礼、青年权益等服务项目系统化品牌化发展,打造一批既有“意思”又有“意义”、既有“颜值”又有“价值”的共青团工作品牌,不断探索引领、服务、凝聚青年的新路径。□团合肥市委副书记 洪 欣
(通 讯 员 左迎 记者 程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