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事失败三四次,你还会坚持吗?

倘若你去问美国女作家JK罗琳,我想她会笃定地说:“当然会,我会一直坚持!”,JK罗琳就是全球畅销书之一的《哈利波特》的作者。



在《哈利波特》出版之前,她不仅被拒绝了三四次,她整整被12家出版社拒绝了12次;

这12次拒绝让她也陷入习得性无助中,偶尔也会抱怨“救济金买不起打字机,咖啡馆写作时总有人推走婴儿车”。

不过多次的拒绝并没有让她一蹶不振,她还是像往常一样,使劲想要抓住每一次机会,哪怕自己可能也会与幸运擦肩而过。

对于自己的作品,对于出版这件事,她还是坚持不懈,当布鲁姆斯出版社以1500英镑预付款接纳手稿时,JK罗琳终于迎来了属于她的时代。



从心理学上看,JK罗琳其实是陷入塞利格曼效应(Seligman effect)之中,

塞利格曼效应它对人的消极影响是持续且深远的,它是让你一辈子碌碌无为,一事无成的恶魔。

塞利格曼效应也被称为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因为承受了多次的失败与痛苦,而陷入一蹶不振的境地,放弃挣扎,放弃努力,这五个字是这个时代很多年轻人的真实写照。



而塞利格曼效应源于美国心理学家Martin Seligman对习得性无助的研究,正是这场实验的失败成就了他。

1967年,马丁塞尔德曼与同事史蒂芬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进行动物行为研究;

他们想以此证明巴普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结论(痛苦环境一旦长期出现,个体就无法改变现状)的正确性。



研究者将实验动物分为三组,置于三种情境之中:

  1. 按下杠杆即可停止电击,结束痛苦
  2. 电击随机停止,与行为无关
  3. 完全不接受电击

24小时后,实验人员将所有的动物转移到可逃脱的箱子中,只需跳过矮闸就能避开电击,实验结果差异明显:

第1组和第3组的动物迅速学会了逃生,而第2组动物却依旧处于痛苦环境之中,即便能逃出去,也只是不停地哀鸣,放弃挣扎与逃离。



为了证明结果的严谨,塞利格曼团队又将实验对象延伸至人类,最后的实验结果与动物实验如出一辙;

当个体处于被随机惩罚的情境之中时,他们的认知与行为都会丧失主动性,只剩逆来顺受。

而当环境被认为是可控时,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与自我效能感会大幅提升。

在后续的研究中,实验团队发现并非所有经历不可控挫折的人都会陷入习得性无助,关键在于归因方式(Attributional style);



归因方式又分为内部归因(我是所有失败的根源)与外部归因(失败的根源是客观的,是多元化因素造成的,并非我自己)。

学习外部归因而这正是从习得性无助到习得性乐观的关键。

要将认知的核心从“做不好这件事是因为我这个人”转变为“做不好这件事是因为放弃了坚持”;

而JK罗琳的成功就是如此,自始至终她都未曾放弃。



而她也通过将出版社的拒绝归因为“编辑个人偏好”而非作品价值,保留了对自身,对环境的核心控制感;

从最初的习得性无助变为了“习得性乐观”。

假使换一个人,换一个内部归因的人面对作品接连被否定的现实,或许《哈利波特》依旧无人问津;

其实这世界上本就没有做不好的事,只有放弃做好这件事的人。



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习得性无助到习得性乐观并非词语的变换,想要真正做出改变,你可以尝试这些方式:

1、客观面对失败,理性罗列出失败的所有因素,避免过度主观夸大自身问题。

2、正确看待问题与挫折的出现,在避免过度主观的同时,也要坦然接受自身问题的存在;

比如在一次失败演讲中,意识到自己演讲的局限性,并且承认自己的经验不足;

将这种自我认知转化为内驱力,而非自我否定,认为自己完全做不好这件事。



3、用动态系统的眼光看待问题,可以使用心理学中的人生坐标法(Life coordinate method);

罗列出人生中的重大生活事件,再对比此次微不足道的失利;

将此次失败看作人生经历中的小插曲,看做暂时性的状态,而非静态无法改变的现实。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就懂得了这个规律;

就像《论语》有言:“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只有承受住坚持的痛苦,并拒绝自我否定时,事物的发展或许才有转机,因为痛苦与新生本就是一体的,人最大的敌人一直都是自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