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里的广场舞场,总跳动着充满活力的身影。牙克石市妇联以这份烟火气为切入点,轻轻推开基层治理的新窗口——当广场舞的旋律与“行走的妇女之家”的温暖相遇,一场关于“组织建在广场上、治理落在服务中”的生动实践,正悄然勾勒出党群连心的温情画卷。



让广场舞队伍成为“流动的娘家驿站”

针对广场舞群体女性占比超90%的特点,2023年,牙克石市妇联轻轻按下“妇联+广场舞”模式的启动键。夕阳美佳操舞蹈队 的高阿姨还记得第一次恳谈会的场景:“原本只是来跳舞,没想到妇联的姐妹们坐下来和我们拉家常,问我们需要啥帮助。”就在这样的交流中,9支广场舞队伍陆续挂牌“行走的妇女之家”,200余名55-70岁的“广场舞大妈”队伍成为“妇女微家”成员,政策咨询到维权服务的联系方式清晰可见,李大妈笑着说:“现在跳完舞就能找‘娘家人’唠嗑,心里踏实多了。”



“舞前十分钟”里的治理新节奏

每当《映山红》的旋律响起,不仅是舞步的前奏,更是政策宣讲的“微号角”。文化馆老年大学舞蹈三班梁淑英阿姨化身“政策轻骑兵”,手持小喇叭用方言解读防养老诈骗知识:“姐妹们,陌生电话说中奖,那都是骗人的!”这样的场景每周都会上演。更贴心的是“订单式”服务下沉——上周,妇联维权团则现场调解了一起邻里晾晒纠纷,让“舞场”真正变成了“议事场”。



银发舞者的“多面手”担当

这些平均年龄65岁的“广场舞妇女微家”成员,如今都是基层治理的“明星队员”。在凤凰山开雪节上,牧新社区红葉水兵舞团队的融合民族舞与冰雪元素的广场舞,吸引了上千名游客驻足;走进养老院时,赵阿姨团队不仅带来《我和我的祖国》的舞蹈,还为老人们包了200多个饺子。最让人惊喜的是“小板凳宣讲队”:在林城小区,孙大妈带着队员们围坐在凉亭下,用跳广场舞的押韵口才讲垃圾分类:“蓝桶可回收,绿桶装剩饭,红桶危险物,大家记心间!”如今,这支队伍积极主动参与调解邻里矛盾,成为社区里的“柔性治理员”。



“三维服务体系”筑牢治理根基

为了让“微家”长效运转,牙克石市妇联画出了清晰的“治理坐标”:开设“健康加油站”“维权小课堂”“技能微培训”,针对中老年女性需求提供法律、健康、文化等“定制化”服务包;。牧丰社区牧歌梦舞蹈队队长李大姐拿着《广场舞妇女微家管理规范》手册说:“现在我们有‘三员’分工,组织员,负责排舞和召集活动,宣传员专门收集姐妹们的需求,服务员对接妇联送服务,大家干得可起劲了。”这种“妇联引导+队长自治+队员参与”的模式,让妇女群众从“等服务”变成“做服务”,正如牙克石妇联主席马晓音所说:“她们跳着舞就把政策讲了,唠着嗑就把问题解决了,这就是最接地气的基层治理。”


从晨光中的热身到暮色里的谢幕,广场舞场始终热气腾腾。牙克石市妇联让每一个旋转的舞步都成为联结民心的纽带——当“舞前十分钟”响起政策宣讲的声音,当银发舞者们用微笑传递治理温度,这里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娱乐场景,成为政策落地的“微阵地”、服务群众的“前哨站”、基层治理的“新引擎”。这支在广场上“行走的妇女之家”,正用充满生活气息的方式,舞出新时代基层治理的温暖篇章。

来 源:呼伦贝尔市妇联组宣部

编 辑:林 媛

总编审:娜布琴花

声明:除原创内容特别说明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和音视频均来源于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在文章下方留言联系我们删除或支付稿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