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的某个深夜,也门首都萨那的夜空被爆炸的火光撕裂,美军B-2隐形轰炸机群掠过红海上空,投下价值数百万美元的精确制导炸弹——打击对象不是某个军事强国,而是连固定防空体系都凑不齐的胡塞武装。这种场景让人想起一个经典比喻:用价值上万的瑞士军刀削土豆皮。但五角大楼显然不觉得浪费,反而在社交媒体上高调宣布“成功摧毁关键目标”,甚至专门放出B-2机群编队飞行的震撼画面。


这出戏码背后藏着三重算计。首先得从美军轰炸机部队的焦虑说起。B-2幽灵作为全球唯一现役隐形战略轰炸机,单机造价超过20亿美元,全寿命维护成本足够买下两艘驱逐舰。但自从1997年服役以来,这种“吞金兽”除了在科索沃、伊拉克扔过几颗炸弹,多数时间都趴在恒温机库里“养老”。眼看着新一代B-21“突袭者”即将量产,再不找机会展示老将余威,国会老爷们恐怕连退役仪式都不想拨预算了。

更深层的考量藏在红海的波涛之下。胡塞武装的无人机和反舰导弹固然烦人,但真正让华盛顿夜不能寐的,是这些武器背后若隐若现的伊朗技术脉络。当胡塞用改装渔船搭载的巡航导弹逼停十万吨级货轮时,五角大楼看到的不是也门山区的游击队,而是波斯湾沿岸某国正在测试的“区域拒止”战术雏形。用B-2这种穿透型杀器实施“外科手术打击”,本质上是在演练未来突破中俄防空网的标准作业程序——毕竟在叙利亚和乌克兰,俄制S-400早已不是传说。

最精妙的戏码往往在战场之外。当B-2投弹画面通过星链网络传遍全球时,西太平洋某大国沿海的雷达站里,技术军官们正在疯狂记录电磁频谱数据。美军当然知道这些举动会被尽收眼底,他们要的就是这种效果:隐形轰炸机的航迹划过中东夜空,投下的不仅是炸弹,更是对潜在对手的心理威慑。就像美国空军部长肯德尔曾赤裸裸宣称的,B-21未来要“在中国防空系统眼皮底下给台海布雷”——如今先用胡塞武装试刀,既是技术验证,也是战略预告。


这种“杀鸡用牛刀”的戏码还藏着军火生意经。每架B-2出动需要40人保障团队、专用恒温机库和特制隐身涂料,而这些天价消耗最终都转化为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的财报数字。更妙的是,当国会质疑为何要用战略轰炸机打游击队时,军方只需调出中俄最新防空系统的参数:“看,只有B-2能突破这种级别的防御!”闭环逻辑就此形成,军工复合体的齿轮继续轰鸣。

但硬币总有另一面。胡塞武装用2000美元的无人机消耗美军百万美元的拦截导弹,这种“非对称战争”的数学题正在改写现代战争规则。当B-2机组人员为命中某个山洞欢呼时,游击队早已化整为零钻进地道。更讽刺的是,美军引以为傲的隐形技术反而成了负担——为了保持雷达隐身特性,B-2甚至不能外挂弹药,载弹量还不如上世纪的老式轰炸机。

这场豪华军事秀还暴露了美国的战略困境。当年为应对苏联打造的全球打击体系,如今却在也门山沟里“高射炮打蚊子”。就像退役海军上将约翰·高尔吐槽的,用百万美元导弹拦截几千美元无人机,“这生意做到第三轮华尔街都要破产”。但华盛顿停不下来,毕竟“大国竞争”的剧本需要持续制造敌人,从恐怖分子到胡塞武装,从伊朗到中俄,对手名单越拉越长,军费申请才越写越顺。


夜幕再次降临红海,B-2的引擎声渐渐远去。五角大楼的新闻稿里又多了一条“反恐战绩”,诺斯罗普的股票小幅上涨0.3%,德黑兰和莫斯科的情报分析员在加密频道里交换着数据——所有人都在这场名为战争的游戏里各取所需,除了也门那些在废墟里翻找亲人的平民。或许这就是现代战争的荒诞本质:当杀人机器精密到可以计算每块弹片的杀伤概率时,反而没人关心它最初为何而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